欧盟要求欧洲民众,储备好3天的战略物资。要我说,欧盟和北约是在虚张声势,俄罗斯根本不会理会。
日前,欧盟委员会以“新现实”为由发布18页指南,明确将俄罗斯军事威胁、网络攻击、气候变化列为首要风险。乌克兰冲突持续三年,战场外溢效应(如能源管道破坏、虚假信息战)加剧了欧洲的不安全感。
欧盟要求成员国民众储备72小时紧急物资,而北约则频繁释放强硬信号,但实际战略意图存在争议。
俄乌战争持续三年多,近期战场态势进一步恶化。乌克兰从库尔斯克撤军后,俄军在东线推进加速,而英法提出向乌派遣维和部队的计划,引发俄方强烈警告“北约派兵即视为宣战”。
很多人认为当前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冲突,会演变为整个欧洲与俄罗斯的冲突。其实这个概率还是很小的。
欧盟和北约频繁发声,其实更多的还是在试探俄罗斯。北约近年加速“亚太化”,吸纳瑞典为第32个成员国,并在韩国设立代表处,引发俄罗斯强烈反弹。俄方认为北约正构建“从欧洲到亚太的军事围堵带”,可能威胁其远东安全(如库页岛、千岛群岛)。
而北约秘书长吕特近期警告“若俄攻击成员国将遭毁灭性反击”,并强调联盟团结。此类表态更多是战略威慑,而非实际备战信号。
为什么说北约只是打打嘴炮,并不敢与俄罗斯正面交锋?
北约32国的军费总和高达1.2万亿美元,是俄罗斯的整整十倍。单看数字,这似乎是场毫无悬念的对抗。但翻开账本细看,问题就暴露无遗。是美国承担了七成开支,欧洲国家里只有波兰等东欧小国咬着牙把军费提到GDP的3%,德法意等老牌强国还在2%的及格线上挣扎。
北约也不是没动过歪脑筋。法国总统马克龙曾提议用“欧洲核保护伞”对抗俄罗斯,可算算家底就露了馅,法国现役核弹头不到300枚,还不到俄罗斯的十分之一。
反观俄罗斯的军事实力,普京的办公桌上摆着“萨尔马特”导弹模型,这玩意能带着15个核弹头打到地球另一端。俄罗斯的战术核武器更是不讲道理,去年在北极试射的“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能在天上飞好几年,指哪儿打哪儿。
更为关键的是,特朗普开启第二任期之后,美国现在开始想要缓和与俄罗斯的紧张关系。
特朗普最近很忙,一边和普京煲电话粥谈停火,一边向中东增派航母战斗群。明眼人都看得出,美国早把欧洲当成提款机。俄乌冲突三年,华尔街军火商的股价翻了两番,而欧元区通胀率至今没下过5%59。北约秘书长吕特前脚刚说完“团结对抗俄罗斯”,后脚就被爆出和美国防长密谈“亚太优先”战略。这种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把戏,欧洲政客们心知肚明却不敢点破。
北约的强硬,不过是政客的选举筹码和军工复合体的提款机。俄罗斯的军事优势,加上北约内部的分裂,注定了这场博弈的结局,只是雷声大雨点小,边吵边凑合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