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腕托起来,指间要有劲,身子随着眼睛动起来……”3月25日下午,在青岛北山小学柳腔小剧场上,来自珍春韵剧团的柳腔老师刘爱珍正在指导五年级1班的小朋友们身段动作。


为进一步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拓展群众性小戏小剧文化服务的校园实践,值此世界戏剧日来临之际,由中共李沧区委宣传部、李村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联合主办的艺术青岛•李沧有戏——“校园戏游记”非遗戏剧进校园活动在青岛北山小学举办。

在柳腔小剧场的舞台上,名篇《梁祝》《婆媳情》的“柳腔版”为师生们带来不一样的体验,柳腔独有的“花调”韵律俏皮诙谐,加之两位老师的精彩演绎,引得孩子们掌声阵阵。

在五年级3班的“皮影课本剧”现场,一出由师生创排的皮影戏《三打白骨精》热闹上演。幕布上光影流转,孙悟空的金箍棒、白骨精的诡计跃然眼前。“我看过《西游记》电视剧,也看过图画书,孙悟空的形象非常熟悉。这次用皮影表演孙悟空打白骨精,我就参考了电视剧和书里的动作。”参与演出的张娅暄激动地分享自己的皮影戏“初舞台”,“操纵皮影没有一开始想象中简单,而且单靠一个人的表演达不到理想效果,音乐、灯光、布景都很重要,需要我们一起协作,这场戏才能更好看。”

此次“校园戏游记”活动,是李沧区深入推进群众性小戏小剧创演工作,探索“戏剧+”文化服务模式的实践之一。李沧区以打造“艺术青岛•李沧有戏”城市文化品牌为引擎,立足地域特色和历史特点,结合老沧口、“上青天”、李村大集、李村河、村史村志等,发挥小戏小剧小品、微短剧、微电影等贴近生活、鲜活动人、短小精悍、通俗易懂的优势和特点,生动讲好李沧故事。

下一步,李沧区将通过组织“这‘李’有好剧”原创剧本征集活动,推动创演作品升级“上新”。同时,通过小戏小剧与多领域的跨界融合,探索“戏剧+非遗”“戏剧+旅游”“戏剧+历史”“戏剧+游戏”“戏剧+课堂”“戏剧+文明实践”等模式,打破传统舞台演绎模式,策划沉浸体验小剧、快闪式移动剧场、游戏互动舞台等创意形式,为群众提供优质、多元的文化服务。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记者 张晓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