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 读通鉴论
著者:(清)王夫之 著 向燕南 解读
定价:100.00元(精装),65.00元(平装)
ISBN:978-7-5013-8056-5(精装)
978-7-5013-8057-2(平装)
装帧:精装/平装
开本:16开
内容简介
《读通鉴论》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所著的一部史论。全书约60余万字,分为30卷,借引司马光《资治通鉴》所载史实系统地评论自秦至五代之间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分析历代成败兴亡,盛衰得失,臧否人物,总结经验引古鉴今探求历史发展进化规律,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晚年隐居石船山,故后人称之为“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中国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著有《周易外传》《张子正蒙注》《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老子衍》《庄子通》等。
向燕南,1955年生,湖南衡东人,历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著有《中国史学思想通史·明代卷》等。
内页欣赏
导读(节选)
一、王夫之生平、主要学术著述及其体现的思想体系
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别号一壶道人,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生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卒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以晚年隐居湘西石船山故,自署船山老农、船山遗老、船山病叟等,学者因此称其为船山先生。历史上,王夫之与顾炎武、黄宗羲同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同时,又与方以智、顾炎武、黄宗羲同称明末四大学者。
生平
王夫之一生大致可划分为:一、早年求学时期;二、抗击清军时期;三、隐居著述时期三个时期。
(一)早年求学早期:
这一阶段大约迄止于 1644 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清兵入关前后。
王夫之出身于耕读人家,家族中除其父王朝聘曾两中副榜外,并没有什么人取得过功名。王夫之的早年,也和那时代所有这个阶层的人一样,自幼即从父亲、叔父、兄长读书,准备走读书科考、求取功名之路。开始王夫之这条路走得还顺利,十四岁便考中秀才,二十四岁那年,又以《春秋》试卷第一,高中湖广乡试的第五名。然而时代的巨变,遽然打断了王夫之求取功名之路。崇祯十六年(1643)春,王夫之正欲与兄结伴北上参加会试,却因李自成军攻克承天,张献忠军陷蕲水,赴京的道路遭到阻断,不得已返回衡阳家乡。不久张献忠军入衡阳,邀王夫之加盟,王夫之佯装伤病拒绝。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下北京城,崇祯帝自缢身亡。王夫之得知这一消息后,悲痛欲绝,数日不食,作《悲愤诗》百韵。
(二)抗击清军时期:
这一阶段大约迄止于清顺治八年(1651)前后。
清军入关后很快推进到南方,王夫之身处战乱,失去了很多家人。明朝一些残存的宗室纷纷在各路官员的拥立下称帝。其中继弘光政权、隆武政权之后,桂王朱由榔于顺治三年(1646)在广东肇庆建立了永历政权,以次年为永历元年(1647)。开始,永历政权发展还顺利,永历二年(清顺治五年,1648)春即先后收复了湖广、广西部分地区。王夫之受到形势的鼓舞,也在衡阳组织义军,以期阻击清军南下。然初起事即遭挫败,遂往依南明永历政权,被授任行人司行人介子。当时的永历政权延续了晚明以来的激烈党争,内部充斥着争权夺利,王夫之亦卷入党争,因弹劾权奸事,几陷大狱,险些丢掉性命。此事对王夫之打击很大,值其母病重,遂向永历朝廷告假回家。旋其母病故,而永历政权也在清军打击下退到贵州,加之经历过永历政权内的尔虞争斗,王夫之对之业已失望,于是在家乡隐居了下来。
(三)隐居著述时期:
自顺治八年(1651)返乡后三十余年间,除了在顺治九年(1652)抗清将领李定国率大西农民军进入衡阳之时,曾受到招请被他托辞未就外,王夫之大多时间“栖伏林谷”,“随地托迹”,一直辗转于湘西以及祁、永、涟、邵间。当时清廷严令薙发,不从者死,王夫之誓死抵抗,更名改姓,变衣易装,自称瑶人,窜身瑶洞,伏处深山,或教书,或著述,直至晚年方回到家乡衡阳,在衡阳石船山下筑草堂而居,在极艰苦的境况下,开始了他潜心治学著述的生活。
康熙三十一年(1692)正月,王夫之与世长辞。生前,王夫之曾撰好了自己的墓志。“自题其墓曰:‘明遗臣王夫之之墓。’自铭曰:‘抱刘越石(刘琨)之孤忠而命无从致,希张横渠(张载)之正学而力不能企。幸全归于兹邱,固衔恤以永世。’”也是王夫之对自己一生政治抱负和学术活动的自我总结。后人这样评价他:“先生生当鼎革,自以先世为明世臣,存亡与共。甲申后崎岖岭表,备尝险阻。既知事不可为,乃退而著书。窜伏祁、永、涟、邵山中,流离困苦,一岁数徙其处……故国之戚,生死不忘……当是时,海内儒硕,北有容城(孙奇逢),西有盩厔(李颙),东南则有崑山(顾炎武)、余姚(黄宗羲),而亭林先生为之魁。先生刻苦似二曲(李颙),贞晦过夏峰(孙奇逢),多闻博学,志节皎然,不愧顾、黄两先生。顾诸君子肥遁自甘,声名益炳,羔币充庭,干旌在野,虽隐逸之荐,鸿博之征,皆以死拒,而公卿交口,天子动容,其志易白,其书易行。先生窜身猺峒,绝迹人间,席棘饴荼,声影不出林莽,门人故旧,又无一有气力者为之推挽。殁后四十年,遗书散佚。其子敔始为之收辑推阐,上之督学宜兴潘先生,因缘得上史馆,立传《儒林》,而其书仍湮灭不传。后生小子,致不能举其名姓,可哀也。”当明清鼎革之际,王夫之是最坚贞的学人。在清军“留发不留人,留人不留发”的高压下,唯独王夫之遗世独立,至死都没有薙发,临危前,自撰墓志铭曰:“有明遗臣行人王夫之字而农葬于此。”其气节之坚贞,感天动地,高风亮节,引万世景仰。
作为一位学者,一位思想家,王夫之一生中的第三个时期最重要。当感到复明无望之时,王夫之遂把他的生活重心,转向了“为往圣继绝学”。此时的他,曾经拟一联“颜于堂”,道出自己的思想:“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表白自己以儒家“六经”为基本准则,将传承与光大华夏文明作为自己的职责和使命。这样的文化使命意识,使王夫之人生最后的几十年间,荆棘为席,苦菜为食,“退伏幽栖,俟曙而鸣”,笔耕不辍,为后人留下了皇皇数百卷的著作。
主要学术著述及其体现的思想体系
关于王夫之的主要著述及其要旨,《清史稿》本传说:“(夫之)所著书三百二十卷,其著录于《四库》者,曰《周易稗疏》《考异》,《尚书稗疏》,《诗稗疏》《考异》,《春秋稗疏》。存目者,曰《尚书引义》《春秋家说》。夫之论学,以汉儒为门户,以宋五子为堂奥。其所作《大学衍》《中庸衍》,皆力辟致良知之说,以羽翼朱子。于张子《正蒙》一书,尤有神契,谓张子之学,上承孔、孟,而以布衣贞隐,无巨公资其羽翼;其道之行,曾不逮邵康节,是以不百年而异说兴。夫之乃究观天人之故,推本阴阳法象之原,就《正蒙》精绎而畅衍之,与自著《思问录》二篇,皆本隐之显,原始要终,炳然如揭日月。至其扶树道教,辨上蔡、象山、姚江之误,或疑其言稍过,然议论精严,粹然皆轨于正也。”
关于王夫之的学术渊源、学术特点及其思想体系,我们可以从其学术著述及其先后次序中直观地窥见其厓略和形成并逐渐深化的过程。通过这些著述体现的学术内容及其思想旨趣的揭示,亦有裨于深化对《读通鉴论》中学术、政治与历史等方面的思想内容和特点之理解。试将王夫之主要学术思想理论著述,按照撰述时间顺序择要列述如下:
清顺治十二年(1655),撰《周易外传》七卷、《老子衍》一卷。
时王夫之三十七岁,避兵常宁山寺。《周易外传》是王夫之研究《周易》的第一部著作,也是发挥其哲学思想的主要著作之一。该书“以推广于象数之变通,极酬酢之大用”,是船山易学研究的核心著作,也是其经学诠释的经典之作。对易学变化的辩证思想及其方法的研讨,对于王夫之思考历史变化的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
八月,完成《老子衍》的写作。王夫之认为《老子》的注解,历代各派互相杂糅,众说不一,令今人无从依据,于是尽废诸家之短,扩展各家所长,展伸其旨,并杂儒说于其中。《老子》的研究,对王夫之的辩证思维亦不无禆益。
顺治十三年(1656),完成《黄书》一卷。
该书由《原极》《古仪》《宰制》《慎选》《任官》《大正》《离合》七篇论文组成,并附《后序》,是作者早年针对明朝政治的政论著作。书中,王夫之总结近两千年专制帝制社会政治,特别是明朝失败的教训,认为:以“天下私一人”的政治,国运不可能长久。秦朝私天下为其子孙,结果传二世即亡;宋朝之亡,亦因其“私天下而力自诎”,导致“一折而入于女直,再折而入于鞑靼”。王夫之指出:统治者应正确处理“天下之公”与君主之私的关系,“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只有这样,才能“承天理民”,保证统治的长久。因此王夫之提出要限制君权,反对君主独裁,认为君位是“可禅、可继、可革”i;主张应实行相对的地方分权,增加边区防御实力。王夫之的这些思想,在《读通鉴论》的一些史论中,皆有不同程度的表述,同时这些思想在顾炎武、黄宗羲等思想家中也有类似的表述,体现了王夫之思想发展的时代性。
康熙二年(1663),完成《尚书引义》初稿六卷。
全书从哲学与政治的关系上总结历代兴亡的教训,着重对玄学、佛教和宋明理学等进行批判,集中地阐述了其认识理论。通过研讨天与人、己与物、能与所、心与事、明与诚、格物与致知、知与行以及名实、文质等诸对范畴,试图说明认识过程中主体与客体、认识与实践、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等矛盾关系,并提出“心有两端之用,而必合于一致”作为普遍的思维模式,蕴含着朴素的辩证逻辑思想。阐明了“因所以发能”“能必副其所”、“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等著名命题;既反对宿命论,又否定唯意志论,强调人的认识和实践的能动性。在上述认识论的基础上,在历史理论上,该书提出了“理”“势”相成、“即民以见天”等观点;以及在人性论上,提出关于“习与性成”“已成可革”的观点,这些均属王夫之的创见,也是理解《读通鉴论》历史评论之理论体系及思想方法的重要材料。
目 录
滑动查看全部目录
导 读
一、王夫之生平、主要学术著述及其体现的思想体系 ( 1 )
二、《读通鉴论》的成书和主要内容 ( 12 )
三、《读通鉴论》的学术成就、历史价值与局限 ( 15 )
四、《读通鉴论》的版本源流与研究概况 ( 25 )
五、有关本书体例的说明 ( 29 )
读通鉴论
卷一
秦始皇 ( 35 )
变封建为郡县 ( 35 )
胡亥杀兄而亡 ( 42 )
秦二世 ( 45 )
李斯言古今人所不忍言 ( 45 )
李斯以督责之术导谀劝淫 ( 47 )
法密不能胜天下 ( 50 )
卷二
汉高帝 ( 53 )
沛公欲留居咸阳 ( 53 )
斩丁公忘恩非义 ( 56 )
鲁两生惑于管子衣食足而后礼义兴之邪说 ( 58 )
汉惠帝 ( 63 )
惠帝时曹参不得不因 ( 63 )
汉文帝 ( 68 )
文帝伪谦不终 ( 68 )
贾谊议益梁淮阳二国之封其言自相背盭 ( 72 )
文帝之筹七国非贾谊晁错所能测 ( 75 )
卷三
汉武帝 ( 80 )
封建贡士之法不可行于郡县之世 ( 80 )
徐乐瓦解土崩之说非古今成败通轨 ( 86 )
贾谊之策行于主父偃之时 ( 89 )
武帝开辟遐荒为天所牖 ( 91 )
武帝任才而诎于道 ( 97 )
卷四
汉宣帝 (101)
缓刑不如定律 (101)
元康之世谷石五钱盖史氏溢辞 (105)
汉元帝 (107)
四科销天下之气节 (107)
卷五
汉成帝 (112)
何武请分置三公 (112)
汉哀帝 (117)
限田之法扰民 (117)
汉平帝 (121)
王莽窃君子之道以亡 (121)
卷六
后汉光武帝 (125)
奖厚重之吏以扶难驭之众 (125)
减省吏职非不易之法 (129)
光武不听江冯请督察三公 (133)
吴汉逼成都以取败 (136)
卷七
后汉章帝 (138)
第五伦言刘豫驷协务为严苦 (138)
直言极谏补外吏 (141)
后汉和帝 (144)
汉儒专家相竞以意说为异端 (144)
后汉安帝 (148)
丞相三公之分合无关得失 (148)
卷八
后汉桓帝 (152)
崔寔譬德教除残为粱肉治疾 (152)
卷九
后汉献帝 (156)
张纮遗笺抉治道得失之源 (156)
卷十
三国 (159)
武侯任马谡李严之失 (159)
魏矫汉末标榜而流为玄虚奔竞 (161)
魏刘邵作考课法 (164)
卷十一
晋武帝 (168)
晋封同姓害愈于魏削宗室 (168)
佞人祸甚于苛政 (171)
罢州郡兵而大乱 (174)
卷十二
晋惠帝 (180)
琅邪王睿王导用老庄之术 (180)
晋怀帝 (184)
王导不听陈頵改西晋旧制 (184)
卷十三
东晋成帝 (188)
庾亮引西阳王羕王导卞壸温峤郗鉴并明帝遗诏辅政 (188)
卷十四
东晋孝武帝 (192)
除度田收租制 (192)
东晋安帝 (197)
刘裕能料桓玄刘牢之 (197)
刘裕抗表伐南燕不当与桓温专擅并论 (200)
卷十五
宋武帝 (205)
论正统者不宜升晋黜宋 (205)
宋孝武帝 (209)
郡县无擅兴专杀 (209)
卷十六
齐武帝 (212)
魏群臣议五德之次 (212)
卷十七
梁武帝 (216)
令史皆用士流不如法简之可久 (216)
苏绰六条诏书首以清心次以敷化 (219)
梁元帝 (223)
梁元帝读书万卷犹有今日 (223)
梁敬帝 (229)
宇文泰依周礼更定六官 (229)
临川民周迪起兵据上塘 (232)
卷十九
隋文帝 (236)
定黄为上服之尊迄今不易 (236)
苏威仿《周官》置乡正里长徒以殃民 (239)
隋均田为虐民之政 (243)
隋炀帝 (247)
王薄等聚众攻剽 (247)
大业之乱 (250)
广聚谷黎阳雒口诸仓 (253)
卷二十
唐高祖 (258)
高祖不遽取天下 (258)
唐太宗 (264)
太宗从封德彝言不劳百姓以养宗室 (264)
魏徵淳浇之论 (269)
卷二十一
唐高宗 (274)
魏玄同改铨选为辟召实不可行 (274)
唐中宗 (280)
上表请改唐为周者六万人 (280)
卷二十二
唐玄宗 (283)
杨相如疏言法贵简而能禁 (283)
发粜太府及府县粟敛民间恶钱销毁 (287)
裴耀卿漕运可法万世 (290)
贡举改授礼部 (292)
开元之治不终 (296)
崔昌请求殷周汉后为三恪 (299)
天子出奔避寇乱不至亡 (304)
卷二十三
唐肃宗 (308)
李长源制治未乱 (308)
唐代宗 (312)
广德户口凋耗非尽由死亡 (312)
第五琦行什一中正之法民多流亡 (314)
杨绾行法于可行之日 (317)
卷二十四
唐德宗 (320)
德宗初政过骤不克有终 (320)
杨炎两税基后世之赋役虐民 (324)
论刘晏者不得以其理财为小人 (328)
刘晏榷盐之法百王莫易 (332)
盗贼以利饵众 (335)
德宗谓姜公辅指朕过以求名 (338)
敬舆不条陈进取规画戒德宗以中制 (341)
邺侯言君相造命 (345)
召募屯田胜府兵番戍 (348)
绢缯纩布令仍输本色事理未允 (350)
卷二十五
唐宪宗 (354)
韩愈谏佛骨表不足以卫道 (354)
卷二十六
唐穆宗 (358)
穆宗之世贤奸更迭进退 (358)
唐敬宗 (362)
大臣不可以援立居功 (362)
唐文宗 (367)
朋党倏忽离合 (367)
唐武宗 (371)
杨弁纳贿中使 (371)
诛背刘稹之郭谊非杀降不信 (374)
唐宣宗 (379)
宣宗之世贤智皆全身远害不为国用 (379)
卷二十七
唐懿宗 (383)
奸民得逐刺史观察 (383)
宣宗揽天下之利权以军帑空虚致乱 (387)
唐僖宗 (393)
有司征已蠲之税以奉上 (393)
士大夫蛊忿怼之民以雠君致尽遭屠割之惨 (397)
社稷不存以保民者为重 (402)
唐昭宗 (406)
智者非挟机取捷幸胜乱世 (406)
杨行密听高勖通商邻道江淮富庶 (408)
温克用不能为曹操 (411)
唐昭宣帝 (417)
罗绍威听朱温计坑杀牙兵以弱魏博 (417)
卷二十八
五代上 (423)
五代不足称代 (423)
高郁说马殷以茶易缯纩战马 (427)
善谋之名不可有 (430)
刘岩拥海曲一隅自号为帝 (434)
王建以枢密使授士人可师后世 (436)
杨廷式按县令受赃请先械系取财转献之张崇 (439)
相轻则君不重 (442)
存勖量不足以持胜 (444)
卷二十九
五代中 (449)
崇韬灭蜀货宝充庭而以谗死 (449)
嗣源诏诸使贡奉毋敛百姓禁刺史以下不得贡奉 (454)
钱氏孝友传家保世滋永 (458)
康澄不足惧之说为王安石作俑 (463)
卷三十
五代下 (467)
李昪彼民安吾民亦安之言几于道 (467)
郭氏禁车舟运粜淮南 (471)
有法胜于无法 (473)
卷末
叙论一 (479)
不言正统 (479)
叙论二 (486)
不论大美大恶 (486)
叙论三 (491)
不敢妄加褒贬 (491)
叙论四 (496)
因时宜而论得失 (496)
释资治通鉴论 (500)
主要参考文献 (505)
■ 文章来源: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经典普及编辑室
供稿 | 于浩 编辑 | 邓旭欣
监制|张颀
审核 | 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