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现场再现“社死”时刻

在最新一期《妻子的浪漫旅行》中,前国家击剑队队员董力再次因不当发言引发热议。



当众人在餐桌前分享职业经历时,董力回忆起的并非高光时刻,而是某次直播活动中令他尴尬的场景:当主持人用“知名导演”“奥运冠军”等头衔介绍其他嘉宾时,轮到他却被直接问道:“你是做什么的?”

这个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在镜头前被反复提及四次,不仅暴露出当事人深藏的职业焦虑,更折射出娱乐圈残酷的生存法则。



在社交媒体上,#董力又被主持人问懵了#话题迅速登上热搜,累计阅读量突破2.3亿次,网友的讨论从最初的调侃逐渐转向对艺人定位的深层思考。

跨界艺人的身份困局

现年30岁的董力,职业生涯堪称典型跨界样本,2014年在全国击剑冠军赛崭露头角,2016年里约奥运会因高颜值意外走红,次年便宣布退役转型娱乐圈。



这种“体育+娱乐”的转型路径本应占尽优势,但七年间参演12部影视剧、常驻5档综艺的表现,却始终未能让观众形成清晰认知。

资深经纪人分析:“董力的困境在于,运动员时期的成绩不足以支撑‘奥运冠军’标签,而演艺作品又缺乏代表作,当《爸爸去哪儿》的争议热度消退后,他实际上陷入了‘双领域失焦的尴尬。



数据显示,其微博粉丝中67%为综艺节目观众,仅12%关注其体育背景,这种割裂的受众构成加剧了身份认知的混乱。

娱乐圈的标签战争

这种现象并非个案,据《2023年中国艺人发展报告》显示,超过58%的跨界艺人存在定位模糊问题。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贴标签”已成为艺人营销的必修课:张雨绮的“独立女性”、白敬亭的“推理达人”、王嘉尔的“国际范”⋯⋯



每个成功案例背后都是精准的人设运营!!!

主持人那个提问看似随意,实则击中了行业痛点。”传媒学者指出,“当艺人失去明确标签,就意味着商业价值的贬值,品牌方选择代言人时,首先考量的就是艺人能否用简单词汇概括。

这种现实压力,导致不少艺人陷入“造标签”的焦虑中,甚至出现刻意制造话题、夸大成就等乱象。



公众期待的悄然转变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舆论风向较之前发生微妙变化。

2016年,董力在《爸爸去哪儿》中因“实习爸爸”身份引发争议时,舆论更多聚焦在节目伦理层面。

而今次讨论中,58%的网友留言认为“艺人需要修炼真本事”,仅22%仍在玩“查无此人”的梗。



这种转变与文娱市场整顿密切相关,某视频平台数据显示,2023年观众对“专业能力”相关关键词搜索量同比上升143%,“唯流量论”正在被“实力派”审美取代。

正如网友“影视观察员小王”的评论:“观众可以接受跨界,但不能接受永远在界河边徘徊。

破局之路在何方

面对职业身份危机,部分艺人已探索出转型路径。



前游泳冠军宁泽涛专注时尚领域,通过GUCCI等顶奢合作确立“时尚icon”定位;艺术体操出身的张豆豆则深耕体育解说,将专业背景转化为独特优势。

这些成功案例印证:跨界不是问题,如何找到交集点才是关键

对董力而言,其社交媒体显示近期正进行击剑教学视频创作,单条视频最高获赞82万次。



这种“回归专业+内容创新”的尝试,或许能为身份困局提供突破口。

正如体育营销专家所言:“与其在娱乐圈模糊定位,不如打造‘体育文化推广者’的新身份,这既符合政策导向,又能形成差异化优势。

行业生态的深层启示

董力事件犹如一面多棱镜,映照出文娱产业的多个症结。



首先暴露出经纪团队在艺人规划上的短视,某业内匿名人士透露:“很多公司热衷赚快钱,让艺人频繁跨领域刷脸,却忽视核心竞争力培养。

其次反映出平台内容生产的浮躁倾向,统计显示2023年Q1综艺节目嘉宾重复率达46%,“刷脸式曝光”正在透支观众耐心。

更深层次看,这关乎整个行业的价值取向,当“红”的标准简化为热搜次数,当“成功”被等同于商业代言数量,艺人难免陷入身份焦虑。



要打破这种困境,需要建立更科学的评价体系: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正在推行的“艺能指数”,将作品质量、专业技能等纳入评估,或许能带来积极改变。

结语:

在聚光灯照不到的角落,还有无数个“董力”在寻找自己的位置,这场由主持人提问引发的讨论,不应止于对某个艺人的调侃,而应成为行业反思的契机。



当观众开始用“你是做什么的”来审视艺人时,或许正是文娱产业回归专业主义的转折点,毕竟,经得起追问的不仅是身份标签,更是立足行业的底气与实力。

图源网络,侵权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