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天安门是我们国家的象征,人人都觉得它屹立百年,威严依旧,其实现在这座天安门其实是重建过的!这一切几乎没有人察觉,在拆旧建新的过程中,施工队伍还在天安门中发现了一些神秘物品,这里头到底藏着什么玄机?国家为什么要重建天安门呢?
秘密新建的天安门
1969年,咱们国家刚成立不到二十年,各种建设都挺紧张的,作为我国的象征,天安门是国家举办重要活动的地点,可谁都不知道,这么一座标志性建筑实际上早就“病入膏肓”了。
天安门是明代建成的,这期间中国经历了几百年的战火和天灾,当初天安门的质量就算建的再好,也早就扛不住了,这么多年的风吹雨打让天安门的内部结构已经严重受损。
柱子空了,房梁也快撑不住了,搞得中央特别担心,生怕哪天城楼突然塌了,所以重新天安门成了不得不干的工程。
但是天安门可是国家的象征,既然要拆了重建,但如何重建这个大问题,既然是象征,那就不可能大张旗鼓的搞建设,不仅要秘密进行,还得快点完成,毕竟第二年还得在城楼上办重大活动。
为了不走漏风声,所有参与重建的人员都必须要经过严格审查,为了不给周边百姓带来困扰,施工队伍将天安门用巨大的席子围了起来,当时的民众还是非常淳朴的,路过的居民虽然看着天安门被裹得严严实实有一些疑问,那还是没有什么好事者。
偌大的天安门就在高度保密的状态下迅速启动了重建工程,当时是冬天,工地为了保证建筑材料和施工环境还专门建了锅炉供暖。
几百号工人分组合作,对原来的天安门数据进行了精确测量和记录,为了100%还原原貌,楼内的重要零件全部都专门找人按原样打造,木材也是从国外运来的好料。
天安门上那块国徽更是重中之重,为了让它分毫不差地位于中轴线上,工人们反复测量调整也不知道多少次才最终确保了完美无误。
这就是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效果,如此庞大的工程规模,我们只用了不到4个月时间就顺利完工了。
重建的成龙不光恢复了原样,还在好多细节上进行了升级,城楼内部增加了许多现代化设备,电梯、暖气、照明系统一应俱全,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重大活动。
天安门整体还被悄悄加高了83厘米,原来经过几百年风雨的老城楼整个结构已经下沉,重建时没有必要按照破坏后的样子恢复原状,而是要尽可能的恢复天安门最早的荣光,所以现在的新天安门不仅外观没变,里面更是现代感十足,和新中国一起走向了新的时代。
天安门这城楼啥来历?
天安门的历史的历史能追溯到几百年前。最早的天安门叫承天门,建于明永乐十五年,那会儿正是明成祖朱棣在位,大明王朝的首都也正是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建设这座承天门就是为了彰显皇权的威仪,象征“受命于天”。
所以天安门打一开始就和“天”和“皇权”这类大事儿绑在了一起。
那时的承天门可不是普通老百姓能随便靠近的地方,皇帝出征要经过这儿,册封大典也要在城楼上举行,这座城楼就是皇权和盛大仪式的代名词。
清朝拿下江山之后,才把名字改成了天安门,象征着新王朝的新气象,只不过也就是换了换城楼的名字而已,它在朝廷活动里的地位一点没变,甚至比以前更重要了。
清代皇帝们仍把这儿当作举行大典和重大仪式的首选之地,可以说几百年来,天安门城楼不光见证了封建王朝的更迭,还经历了无数次重大历史事件。
到了今天,天安门也没闲着,不管是五四运动还是一二九运动,只要是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的抗争,基本上都是天安门当的背景。所以天安门就是中国百年历史的见证者,是我国人民追求自由和民主的象征。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天安门也成了开国大典的举办地,那天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从此天安门成了新中国的象征。
打那天起,天安门成了我国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接待着来自世界各国的外宾,展示着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说到这里,可能有小伙伴会问,那原来天安门不是好好的吗?怎么就突然决定要拆了重建呢?
老城楼为啥非要拆掉不可?
其实清朝末年的天安门就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不过那个时候清政府连自己都顾不过来,国库空虚,更别提拨银子修缮城楼了。
再加上那时候清政府也没什么重大的国事活动了,整天是忙着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这种条约连祖宗看了都寒心自然不可能在天安门上签署。
那时候北京也经历过多次战乱,不管是英法联军还是八国联军都曾经在北京城下开过枪放过炮,所以当时的天安门早已不是当年雄伟的“国门”了。民国更是战乱不断,城楼不仅没能修复,反而因战火变得更加破败不堪。
新中国成立才让天安门有了重建的希望,可是那时国家刚成立,百废待兴处处都要用钱,修天安门的计划也就一直被搁置。
就算是为了让开国大典顺利举行也只是临时修修补补,做的很多都是表面功夫,内在结构问题压根没时间处理,这事情普通百姓是不知道的,是看着天安门外表刷着鲜红的油漆,一副新气象的状态。
其实天安门内部早已腐朽不堪,木材老化、榫卯移位的问题已经挺严重了,1966年,河北邢台发了一场大地震,余震直接波及到了北京。
这下成了压倒天安门城楼的最后一根稻草,专家检查之后发现城楼主体结构已经出现了严重问题,有的承重柱内部都空了,墙壁、房顶的瓦片也松动得厉害,随时都有可能坍塌。
最厉害的是中央领导人的座位后面正好靠着一根长达10米的大柱子,这种风险等级是非常高的,如果举行重大活动时城楼因柱子出问题而倒塌,后果将会不堪设想。
当时关于是否重修天安门还是有很多不同意见的,有人认为重建实在是有些大动干戈,修修补补接着用就可以了,只不过中央还是力排众议,确定了重建天安门的方案。
那时天安门已经“病”得太重,小修小补根本不起作用,专家组也提出了很多修补的方案,最后的结论依然是城楼必须彻底重建。所以才出现了文章开头秘密重建天安门的历史,只不过在重建的过程中还发现了许多邪性的事儿,八级木工姚师傅带着工人们爬上城楼那会儿,大家的心情都有点复杂。
虽说早知道城楼破败不堪,可真拆的时候才发现问题比预想的还要严重,不光是时间带来的老化,还有战争年代遗留下来的损害,有些横梁早就扭曲变形,墙壁里甚至还发现了没炸的炮弹!
在拆除过程中从城楼里里找到了六枚炮弹,多年的风吹雨打让这些炮弹早就生锈了,但是里面的火药有的还没有完全受潮,理论上讲是具备爆炸的可能性的。
看到这里时,工人师傅们纷纷倒抽一口凉气,原来人民的象征天安门居然是一个随时可能爆炸的不定时炸弹,得亏中央下决心重建,否则万一这些炸弹一不小心被引爆天可就要塌了!
除了炮弹之外,工人们还在屋顶瓦片下面发现了一个神秘小木盒,盒子古色古香,上面刻着龙纹,打开后里头有金元宝、红宝石还有一些五谷杂粮,上面还撒满了朱砂。
经过专家推测,这盒子是以前修建天安门时放进去的,寓意辟邪、丰收和吉祥,古代建筑讲究“风水”和“镇宅”,重修天安门的过程也让我们再一次见识到了古代施工的文化。
1970年五一前,全新的天安门城楼正式完工,从拆除到重建,整个工程仅仅花了112天,只有外国专家预测的三五年工期的1/10。
新建成后的天安门不仅保留了古建筑风貌,还进行了结构加固,让它具备了抵御9级地震的能力,这让天安门在现代化进程中继续稳如泰山,承载起了国家的重大活动。
结尾
就这样,见证了我国重要历史时刻的天安门重新焕发了生机,并会在之后的岁月中继续发挥着它的作用。老城楼完成了它的使命,新天安门则带着历史和现代的印记继续屹立在北京城的中心,守护着国家的未来。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城楼背后的风雨历程恰恰是咱们国家不断前行、不断进步的象征,咱们亲眼见的天安门不是那座古老建筑又如何呢?只要它依旧是我们心中不变的象征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