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记者 郑晨烨 AI(人工智能)的发展,给2025年的智能眼镜市场带来了全新的想象:通过AI大模型的赋能,智能眼镜可以实现更自然的人机交互方式,也可以拓展出更丰富的应用场景。比如,加上显示模块后,“AI+AR”眼镜可以实现实时翻译、AR导航等全新玩法。

IDC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智能眼镜市场预计出货1205万台,同比增长18.3%,其中不具备显示功能的音频眼镜及音频拍摄眼镜预计出货547万台,同比增长101.9%。行业普遍认为,随着AI技术的深度融合和光学显示方案的突破,2025年将成为智能眼镜市场的关键节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2025年的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已经“硝烟”闪现:Meta凭借旗下智能眼镜Ray-Ban Meta在2024年占据60%的市场份额;在国内,一众厂商也正将智能眼镜作为押注“下一代终端”的战略筹码。

根据CINNO Research数据,2024年中国消费级AR设备销量达28.3万台,同比增长25%,而雷鸟创新以35%的市场份额连续三年稳居行业第一,成为少数能与Meta这类海外巨头同台竞技的中国企业。

“智能眼镜正经历从‘技术 demo(样品)’到商业产品的艰难跨越。”这是雷鸟创新CEO李宏伟对当前行业发展阶段的整体判断。

近日,就智能眼镜的技术路线、商业化路径、行业格局走向等问题,经济观察报记者与李宏伟展开了深度对话。

以下是对话实录:

产品策略:“攀登珠峰”和“沿途下蛋”

经济观察报:雷鸟创新在智能眼镜核心技术领域里的研发进展和成果如何?现阶段,雷鸟如何考量产品布局?

李宏伟:首先,从光学显示的角度来看,雷鸟X3 Pro的研发成果十分突出。这款产品重量约为74克,实现了超过5000尼特(亮度单位)的峰值入眼亮度,能够提供非常出色的全彩显示效果,在彩虹纹抑制等关键指标方面也处于行业领先水平。此外,这款产品搭载的全彩Micro LED(微型发光二极管)光学引擎体积仅为0.36立方厘米,实现了在小型化方面的重大突破。

从整机的角度出发,雷鸟在消费级增强现实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截至目前,雷鸟依然是全球唯一实现量产全彩Micro LED光波导AR眼镜的企业。我们所采用的光波导技术,基于目前业界最先进的光刻刻蚀工艺,能够抑制95%以上的彩虹纹现象,并实现极高的亮度,使眼镜在强烈的户外光照环境下依然能够清晰显示内容。

对于AR眼镜的光学显示技术而言,我们认为正确的技术路径是彩色Micro LED结合光波导。在这条路径上,有几个关键的技术指标需要攻克:首先是能否在Micro LED光波导上实现真正的全彩显示;其次是能否达到“无感”的显示体验,即对使用者的视觉和感知影响最小化;最后则是整体性能指标是否足够优秀。

在空间计算和人机交互算法方面,我们的研发同样聚焦于多个核心环节。

其一,空间计算中的SLAM算法(一种通过传感器数据在未知环境中实时构建地图并确定自身位置的技术)是最核心的技术。目前,雷鸟已经实现了在一颗制程为4纳米的较小芯片上,本地完整运行SLAM算法,并在精度方面接近苹果的水平。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初始化效率非常高,可以在几毫秒内完成初始化,而功耗仅为行业的一半。

此外,在人机交互的关键算法上,我们的AR眼镜采用了眼动追踪、手势识别以及AI赋能等多种方式组合的人机交互形式,并在这几个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例如,通过与肌电手环等辅助设备协同的手势识别功能,可以实现接近Vision Pro级别的人机交互体验。

在产品布局方面,我们的策略是“攀登珠穆朗玛峰”与“沿途下蛋”并行推进。

“攀登珠穆朗玛峰”的产品,指的是以未来视角回看当下的前沿产品。我们认为,未来的“AI+AR”眼镜必然是一体化、全彩、采用Micro LED光波导技术的设备,并具备高效、自然的多模态交互能力。从这个角度来看,雷鸟X3 Pro正是这样一款面向未来的代表性产品,符合我们对下一代AR眼镜的所有核心判断。

与此同时,我们并非只专注于面向未来的布局,还推出了例如Air系列(采用Bird Bath光学方案的AR眼镜)和V系列(主打AI拍摄功能的眼镜)等基于成熟技术、契合当前用户需求的产品。这类不带显示功能、专注AI拍摄体验的眼镜,我们称之为“沿途下蛋”的产品——它们技术成熟、佩戴体验良好,能够更快地满足市场需求。同样,我们也将单色显示光波导产品视作“沿途下蛋”的一部分,具有现实可行性和市场应用价值。

“AI+AR”融合:真正的颠覆式创新机会

经济观察报:你在公开场合多次提到“AI+AR”将成为下一代的通用计算平台,现在很多智能眼镜厂商也在说“AI+AR”是大趋势,你如何看待AI和AR的融合?

李宏伟:在融合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打好基础。在AI技术层面,雷鸟进行了扎实的底层创新建设,部分由我们自主研发,部分通过与外部合作完成,确保核心技术能力不断提升。

第二,构建融合平台。在已有的AI和AR两个技术平台之上,我们搭建了一个面向开发者的融合架构,支持开发者在同一平台上同时调用AI与AR能力。我们专注于将这一融合平台打造得更完善、易用,为应用生态的建设提供底层支撑。

第三,从应用场景出发推动融合。我们以具体的使用场景和真实需求为导向,识别其中对AI与AR能力的综合需求,并据此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整合和产品实现。

在技术架构层面,AR技术主要体现在SLAM空间定位系统上。我们在眼镜终端上实现了一个高效、低功耗的SLAM框架,能够被多种应用模块灵活调用,为AR能力的落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AI方面,简单地将市面上的通用大模型接入眼镜并不能满足需求。因此,我们与阿里云通义大模型团队开展了深度合作,开发了一整套面向智能眼镜的多模态大模型系统。我们与阿里投入了上百人的研发团队,专门针对AR眼镜端进行了模型优化和版本迭代。在此基础上,我们也计划将部分能力开放给开发者和用户,进一步推动生态建设。

AR眼镜具备“看你所看、听你所听、想你所想”的天然优势。它与摄像头紧密集成,能够实时感知和采集周围环境数据。如何让AI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快速、精准的理解与响应,是我们重点攻克的方向。

我们认为,“AI+AR”眼镜将成为下一代计算平台。作为平台型产品,其最终格局将呈现出高度集中化的特点,也就是说,最终取得成功的企业数量不会太多。同时,眼镜作为可穿戴设备,兼具技术属性与时尚属性,其出货量甚至有可能超过智能手机。我们预计,未来可能有七到八家企业在该赛道中脱颖而出。

从行业发展的角度,“AI+AR”眼镜是一次真正的颠覆式创新机会。一方面,它具备手机所不具备的空间显示能力和空间感知交互能力;另一方面,它开拓了三类核心应用场景:传统手机应用、AI智能助手场景、以及虚拟现实融合场景,后两者具有显著的颠覆性。因此,我们判断,在最终的行业格局中,超过一半的领先企业将是新玩家,而非现有的科技巨头。

这些新玩家,大多不是从零开始的公司,而是具备一定技术、资源和生态基础的创新企业。因为“AI+AR”的整机能力与生态构建是一场综合实力的比拼,涉及供应链、硬件、软件、应用生态、销售渠道与品牌营销等多个层面,只有在这些方面全面发力,才能真正建立起竞争优势。

在行业演进过程中,我们也观察到了一些积极信号。随着产品经历了多个PMF(产品市场匹配)阶段的验证,不带显示的AI眼镜已经进入PMF阶段,我们推出的雷鸟Air系列也达到了这一阶段。这意味着产品形态趋于成熟,市场开始形成,越来越多的企业也会因此进入这一赛道。

市场趋势:“加速通道”已现

经济观察报:有第三方机构预计2025年AR眼镜在全球的出货量能达到3000万副的规模,这个预计是不是有点过于乐观了?你怎么看“AI+AR”眼镜的增长预期?

李宏伟:如果从2025年这个节点来看目前的市场预测,确实略显乐观。第三方机构在进行市场预测时,常常面临一个问题:他们所绘制的增长曲线,与实际市场的发展节奏并不一致。真实的技术市场往往会经历一个关键转折点,一旦跨越这个阶段,增长将迅速提速。

在进入这一关键转折点之前,虽然市场同样在增长,但增速的斜率与后期的爆发式增长仍有明显差距。以iPhone为例,第一年销量仅一百多万台,第二年突破一千万台,第三年达到两三千万台,随后进入持续高速增长期。最大增幅出现在从100万到1000万这个阶段,实现了5到10倍的增长。

我们判断,智能眼镜的发展路径将与之类似。目前来看,智能眼镜已顺利通过PMF验证阶段,许多业内人士预测2025年和2026年将出现明显增长。虽然2025年未必达到此前所预测的3000万台,但2026年、2027年将呈现更快的上升趋势。

这种增长预期的逻辑基础在于两点:

第一,智能眼镜本身具备巨大的市场潜力。无论是预测3000万台还是5000万台,仍然只是一个相对保守的估计。从计算平台的演进趋势来看,它有望成为下一代主流平台,未来年出货量甚至可能达到十几亿台。当前,智能手机每年销量维持在十几亿台,传统眼镜每年出货量也在14亿台左右。正因其潜在空间巨大,才构成了我们相对乐观的预测基础。

第二,它已经到达技术突破点。背后的支撑逻辑主要包括两方面:首先是AI的高速发展,甚至超过了许多业内人士的预期;其次是AR相关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光学显示和人机交互能力,已经逐渐成熟。对于像雷鸟这样处于行业前沿的企业来说,这些技术已经具备大规模落地的条件。

此外,技术的进步带动了用户和市场对产品的真实需求。当前的AI技术已经积累起庞大的生态期待,而AI最理想的落地形态就是AR眼镜。它具备视觉感知、听觉输入以及信息处理能力,具有极强的赋能作用。因此从需求角度出发,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智能眼镜市场将进入快速突破阶段。

更进一步看,生态系统本身也对AI提出了更高的要求。AI正朝着理解现实世界的方向发展,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具身智能”。“AI+AR”眼镜将成为连接现实世界与AI的核心基础设施,甚至可能是最重要的载体之一。

要真正理解现实世界,AI需要获取大量来自现实中的数据。智能眼镜所提供的“人类视角”非常珍贵——用户佩戴眼镜观察世界,进行交互和操作的过程,就是AI学习和理解现实的重要数据来源。类似地,机器人要获得良好的训练效果,也可以借助人佩戴眼镜执行任务、记录流程,从而形成可迁移的学习路径。这些实际应用场景,进一步支撑了我们对市场爆发点的乐观看法。

如果要明确指出市场即将爆发的临界点是什么,我们认为主要有两个核心因素:

第一,技术与市场的耦合度。过去我们常谈PMF,但现在我们更倾向于使用TPMF(技术、产品、市场匹配)。这个概念虽然是我提出的,但也有不少业内共识。只有技术成熟、产品成型、市场真正需要,三者达到一致,才可能引爆真正的增长。

第二,应用场景的成熟。随着“AI+AR”技术的不断演进,我们已经找到了若干个合适的落地场景。在这些场景中,技术能力已达到可用水平,普通用户也能够接受并使用,从而推动应用生态快速扩张。这一变化会在未来两到三年内迅速发生。

“AI+AR”眼镜的发展路径还有一个显著特征:它不是依赖单一爆发节点,而是具备多个PMF阶段和爆发点。我们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不带显示的AI眼镜;第二阶段,带显示的AR眼镜;第三阶段,真正融合AI与AR的智能眼镜。

随着技术迭代,应用场景也在不断叠加。用户从能用一个功能,到多个功能逐步丰富,体验也随之增强。每完成一次PMF验证,就意味着一次新的市场突破。这种“多点爆发”的发展路径,使得“AI+AR”眼镜的成长路径更具可持续性,也更容易形成健康的产业节奏。

迭代方向:“轻量化”和“特定应用”

经济观察报:你认为,目前“AI+AR”眼镜走向普及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是成本、续航,还是生态体系?

李宏伟:当前市场上智能眼镜的整体用户体验,大致处于六七十分的水平。这一评价主要是针对其在更广泛应用场景下所能实现的功能而言。

若将应用场景适当收窄、精简,某些产品的体验实际上已可达到八九十分。举例来说,若打造一款不带显示的AR眼镜,从技术成熟度来看,已经可以达到七八十分。如果是一款仅具备显示功能、主要用于信息提醒的眼镜,其整体成熟度同样已达到较高水平。也就是说,在特定场景下,智能眼镜的表现已较为优秀,但要在更多复杂、多元的应用中保持高水平表现,仍需进一步提升。

未来智能眼镜的迭代方向主要依赖于两大细分路径:

第一条路径,是聚焦于“轻量级”产品,即尽可能做得简单、贴近传统眼镜的形态。这类智能眼镜功能相对有限,但非常实用,并且与传统眼镜在佩戴体验上差别不大。这类产品可能带来的收益较小,但研发成本几乎为零。如果在这类产品中加入显示功能,关键就在于实现“无感显示”——即在需要时提供有效显示,在不需要时不打扰用户。其中使用的主要技术是光波导,其优势在于可穿透性强、视觉干扰小。

对于不带显示的智能眼镜,研发重点则在于解决功耗控制与基础AI性能这两个核心问题。功耗问题既包括硬件层面的电池能效,也包括软件层面的系统优化。

第二条路径,则是打造专注于特定应用场景、具备完整体验的产品。这类产品的功能更丰富,因而成本也相对更高。其发展的关键在于打磨具体场景下的使用体验,解决“技术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例如,在AR技术层面,眼镜是否能够实现高质量的虚实融合体验?在人机交互方面,手势识别的准确性是否足够高?在AI能力上,当前很多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尚处于六七十分的水平,若要达到八九十分,还需进行大量优化和迭代。

这两种发展路径面临的挑战不同,目标市场也各有差异。前者适合快速进入大众市场,以较低门槛实现普及;后者则更适合打造深度体验,推动技术与产品的全面升级。无论哪种路径,都需要针对不同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决,才能推动智能眼镜行业更快地发展与落地。

未来趋势:最终将替代智能手机

经济观察报:你觉得,“AI+AR”眼镜会取代智能手机,成为新一代主流智能终端吗?还是说它只是以智能手机的配件形式存在?

李宏伟:我们认为,AR眼镜将成为未来的主流计算平台,并最终替代手机。这种替代并不是彻底取代的关系,更类似于手机替代电脑的过程——虽然电脑的市场保有量并未显著下降,但它在日常使用中的地位和用户时间占比被手机逐渐取代了。

AR眼镜具备成为计算平台的关键条件。判断一个设备是否能成为新一代计算平台,关键在于它是否具备足够强大的人机交互潜力。AR眼镜在这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

从输入能力来看,AR眼镜具备全天候感知环境的能力,能够实时捕捉用户所看到和听到的周围世界的信息。这是过去所有计算终端所不具备的:PC无法移动,手机虽然可移动,但无法持续使用或长时间维持在交互状态。这种持续感知能力是一个重要的突破。

从输出能力来看,传统设备的输出方式局限于一个固定的屏幕,而AR眼镜由于位于用户眼前,具备虚实融合的能力,可将信息在空间中任意位置呈现,实现更自由、更沉浸的交互体验。正是这种输入输出能力的全面提升,使得AR眼镜具备成为下一代计算平台的本质潜力。

人类是否真正需要这样一种新型的人机交互方式呢?我们的判断是肯定的。“AI+AR”结合所带来的能力,将推动计算平台的深度变革。如果用一个象限图来描绘技术趋势——以横轴表示AI智能化程度,纵轴表示增强现实能力——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智能设备的发展脉络:传统PC、手机和互联网仍处于左下象限,即既不具备高智能化,也不具备现实增强能力。而下一代的计算平台,必然位于右上象限,由AI驱动,并融合现实与虚拟的体验。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认为智能眼镜将最终替代手机,成为人们主用的计算平台。AR眼镜是目前唯一可以承载“AI+AR”融合视角的人机交互终端,因此具备不可替代的地位。

对于未来,我们的判断是:最终将形成一种或几种具备差异化能力的智能眼镜形态。在我们构想的未来中,现实世界将不再只是“现实”,而是“智能现实”。当我们看到一栋建筑,它的名称可以自动浮现;当我们游览一处名胜古迹,它过往的历史图景可以在眼前真实呈现,从10年前,到100年前,甚至1000年前。

这就是我们所理解的终极形态。


郑晨烨经济观察报记者

深圳采访部记者
关注新能源、半导体、智能汽车等新产业领域,有线索欢迎联系:zhengchenye@eeo.com.cn,微信:zcy096x。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