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随着中国的崛起,全球各国的视线越来越集中在这个拥有巨大潜力和强大实力的国家上,尤其是在地缘政治层面。

美国专家弗里德曼曾警告,中国的地理环境并非没有漏洞,特别是在北方存在一个被称为“巨大缺口”的区域。

如果这个“缺口”被敌人占领,或许会对中国构成灭国的巨大威胁,那么,这个“缺口”到底是哪里?它为何会成为影响中国安全的关键因素?



【巨大的地理“缺口”】

位于中国北部的蒙古国,拥有世界上最长的边界之一,与中国的边界长达4200多公里。

这个国家看似远离中国的主要城市和经济区,而正是因为它的特殊地理位置,蒙古成了中国地缘安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美国地缘学家弗里德曼曾提到,这个“巨大缺口”就是蒙古,这个国家与中国的多个边界接壤,正如将中国的防线“咬去”一

从地理上看,蒙古是连接中国与俄罗斯的重要纽带,拥有与两国接壤的广阔领土,如果蒙古的局势发生动荡,尤其是遭遇敌对势力的控制,中国北方的防御线将受到严重威胁。



蒙古的存在,实际上是在中国的北部边界上构建了一道天然屏障,使得来自北方的入侵难度大大增加。

历史上,蒙古帝国曾两度对中国进行侵略,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如今的蒙古国,虽然不再具有昔日的军事威胁,但地缘政治的特殊性依然使得它成为了中国安全战略中的一个敏感点。



蒙古国是一个面积广阔的国家,但却是全球人口密度最低的国家之一,且经济发展长期依赖于外部支持,特别是来自中国和俄罗斯的经济联系。

中蒙两国在近年来的经济合作逐步加强,尤其是在矿产资源的开采和贸易方面,但这并不意味着两国的关系没有潜在的危险。



近些年来,蒙古国与美国的接触频繁,蒙古已经逐渐将美国视为“第三邻国”,这一政策引起了中国的不安。

而与美国联合演习和防务合作,已经引起中国的高度关注,美国希望通过与蒙古的合作,获取更好的地理位置,用于加强对中国的监控和施加战略压力。

那么,蒙古国究竟为什么会成为美国的战略重点?蒙古的外交政策如何影响其与中国的关系?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第三邻国”战略】

近年来,蒙古国与美国的关系逐渐升温,特别是在军事和经济领域的合作不断增强,美国似乎已经意识到,蒙古所处的地理位置对于其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布局至关重要。

在这种背景下,蒙古国也逐渐强化了与美国的关系,采取了所谓的“第三邻国”战略。



蒙古总统呼日勒苏赫明确表示,加强与美国的合作是蒙古外交政策的优先事项之一,而这一政策正逐步改变着蒙古在国际事务中的立场。

在过去,蒙古一直试图在中俄之间保持平衡,避免过度依赖任何一方,而随着美国在全球战略中的作用愈发重要,蒙古国逐渐与美国建立了更为密切的军事和经济联系。



比如,美国与蒙古签署了《战略第三邻国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进一步巩固了两国的战略合作关系。

这一声明不仅为双方提供了更加明确的合作框架,也使蒙古在外交上站在了中俄之外的独立立场上,寻求与西方国家的更多合作机会。

从1994年起,蒙古与美国开始进行联合军演,而这些军事演习的规模和频率逐年增加。

例如,“可汗军演”系列演习已经成为两国之间的重要军事合作之一,并且每年都吸引美军的参与。

这些演习不仅提升了蒙古国的防卫能力,还使得蒙古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与美国的军事互信。

美国通过这些联合演习,实际上可以在蒙古境内建立更加深入的军事存在,进一步扩大其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影响力。



此外,美国还帮助蒙古国提升其军事实力,提供军事援助和技术支持,助力蒙古建立更为现代化的军队。

蒙古的军事和外交政策,正逐步转向与美国的紧密合作,令中国不得不重新审视与蒙古的关系。



这不仅是因为蒙古的地理位置直接影响到中国北部的安全防线,还因为如果美国成功在蒙古建立军事设施,那么中国在面对北方威胁时将会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

蒙古的资源丰富,特别是在矿产领域,依赖中国的经济支持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中国是蒙古最大的贸易伙伴,绝大多数的煤炭、铜、铁矿石等资源都出口到中国市场。



如果蒙古试图完全站在美国一边,或者蒙古彻底倒向美国,都可能使其在与中国的关系中遭遇越来越大的压力,甚至影响到国内的经济发展。

那么,蒙古国的未来会如何选择?是继续在中俄与美国之间寻求平衡,还是完全倾向于与美国的战略合作?



【内外交困】

蒙古曾是中国的一部分,直到20世纪初才正式独立,自17世纪末清朝建立后,蒙古成为了清帝国的领土。

蒙古的游牧民族文化与中原的农耕文化迥异,中央政权几乎没有能力有效管理这个辽阔的地区。



清朝通过和亲、战争等手段尝试控制蒙古,但至清朝末期,蒙古依然无法彻底与中原建立起牢固的联系,这种局面直到20世纪初才发生改变。

清朝灭亡后,蒙古成为一个复杂的地缘政治热点,逐渐脱离了中国的控制,蒙古的独立,得到了当时苏联的支持。



二战结束后,根据《雅尔塔协议》,苏联正式承认蒙古的独立,并支持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蒙古从一个中国的附属地区,变成了一个独立的国家,但其实际控制权却深受苏联的影响。



冷战时期,蒙古无疑是苏联阵营的重要一员,几乎所有内政和外交决策都受到苏联的指引和干预,蒙古虽号称独立,但实际上在经济和军事上完全依赖苏联。

那时,蒙古国的经济结构单一,农业和牧业为主,工业化进程缓慢,蒙古政府在苏联的支持下,接受了大量援助,但却未能摆脱对苏联的过度依赖,一直延续到苏联解体后,蒙古才开始真正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



而苏联解体后,蒙古抛弃了长期奉行的“一边倒”政策,开始寻求多元化的外交战略,即所谓的“多支点”外交。

这一政策的核心是,在中俄的传统大国关系之外,积极寻求与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关系建设,蒙古国提出的“第三邻国”政策,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蒙古国力薄弱,经济不发达,必须在外交上灵活应对外部挑战,这也是其寻求与西方国家建立更紧密合作关系的原因。

历史上,蒙古曾经与中国发生过无数次冲突,尤其是在元朝时期,蒙古人曾对中国中原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征服。



即便在现代,蒙古国内的反华情绪依然存在,尤其是在文化和民族认同方面,蒙古人对中原王朝的历史充满复杂的情感。

蒙古在历史上曾多次与中国发生摩擦,民族主义情绪浓厚的部分蒙古民众,并不完全认同中国的统治,甚至将其视为“历史上的敌人”。



这种历史遗留的情绪,加上蒙古国内不断上涨的民族主义情绪,使得蒙古政府在处理与中国的关系时,总是显得小心谨慎。

蒙古的政治阶层,尤其是一些年轻一代的领导人,往往对中国持更加保留的态度,强调蒙古的独立性和主权。

既然蒙古如此依赖中国的经济支持,同时又试图摆脱中国的政治影响,那么它在未来的外交走向中是否会陷入两难?



【中美博弈】

蒙古国虽然国土辽阔,但由于地处内陆,资源的开采与外部市场的依赖性非常强。

特别是其丰富的矿产资源,像稀土、铜、煤炭等,这些矿产不仅对蒙古经济至关重要,也对中国的制造业和能源需求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中国是蒙古最大的贸易伙伴,蒙古出口的大部分矿产都流入中国市场,这样的依赖关系使得中蒙之间的经济纽带愈发紧密。

而近年来,蒙古在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逐渐增加了与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的合作,美国对蒙古矿产的兴趣日益浓厚,尤其是在稀土等战略性矿物方面。



2023年6月,美国与蒙古矿业和重工业部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在勘探、开采、提取和生产关键矿产资源方面深化合作。

也就是说中国仍是蒙古最大的矿产资源消费国,但美国正在通过提供技术和投资来争夺蒙古矿产资源的控制权。



美国通过两期MCC项目,为蒙古提供了数亿美元的援助,帮助乌兰巴托建造再生水厂,这些项目不仅提升了蒙古的基础设施水平,还进一步拉近了两国在经济领域的联系。

美国甚至还计划帮助蒙古开辟新的稀土开采领域,使得蒙古成为全球战略矿产的重要供应地之一。



这种经济合作的深化,不仅让蒙古获得了更多的外资和技术支持,也使得蒙古在中美两大强国的博弈中,成了一个关键的战略点。

中国虽然依然是蒙古最大的贸易伙伴,但美国通过技术支持、投资和军事援助,逐步在蒙古的经济和战略布局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而对于中国来说,蒙古国的资源供应是无法忽视的,一旦蒙古加强与美国的经济合作,尤其是在关键矿产领域的合作,中国的矿产资源供应可能受到影响。



中国的制造业、能源生产和高科技行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蒙古的矿产资源,特别是稀土金属,这些资源对于中国保持全球制造业的竞争力至关重要。

如果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通过经济手段控制蒙古的矿产资源,那么中国将不得不寻找新的资源供应途径,这将极大地影响中国的战略稳定性。



【参考信源】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在2024在8月2日关于《蒙古国总统表示加强与美国的关系是外交优先事项之一》



驻蒙古使馆在2018在11月4日关于《中蒙关系回顾与展望——驻蒙古大使邢海明在“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大使讲座上的演讲》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