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
每一座山都不平凡!从古至今,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现代游客,都对登高望远情有独钟。特别是在文旅市场火热的当下,植根于锦绣山川的景区景点尤受关注。在苏皖交界处的马鞍山市博望区,就有这样一座山——它横卧两省、历史悠久、盛名千年,每年都有大批长三角地区游客前往游玩。眼下正值抢抓文旅风口新机遇的关键期,当地更是力求将深厚的地域文化资源转化为深度旅游优势。
横山景区风光。横山景区管理处供图
它就是博望的横山。没有高耸巍峨,没有云雾缭绕,距离“五岳归来不看山”的黄山也不过200多公里,但无论是古代还是今时,横山都相当“出圈”,在名山大川中有着一定的“江湖地位”。在打造旅游新“IP”的过程中,横山景区有着哪些独特的发展优势?未来文旅融合又会往何处发力?
新机遇 文旅热潮涌动
地处安徽“东大门”,包括横山在内的众多马鞍山景区,始终在源源不断的长三角游客流量中“作答”文旅融合这道“命题”。今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指出要发挥文化赋能、旅游带动作用,深化“文旅+百业”“百业+文旅”,提升产品供给能力,丰富消费业态和场景。发展风口正劲,文旅产业方兴未艾。
横山景区风光。横山景区管理处供图
从消费热点看刚刚过去的2024年,文旅市场一派繁荣,哈尔滨的冰雪景观、天水的麻辣烫、阿勒泰的自然风光频频登上热搜,一批现象级文旅消费热点层出不穷,文化和旅游在促进消费、拉动内需方面的作用愈发凸显。
从发展趋势看,眼下文旅兴旺的一个底层逻辑愈发清晰:传统的旅游吸引力结构已无法解释淄博、哈尔滨等地变身“网红”的现象,不断出现的爆款和网红化业态映射出了旅游业的深度转换,文化和旅游正转向更深层次、更广范围的融合发展。
由此来看,在推进文旅融合的过程中,景区景点的产品内核和服务品质成为打动游客的关键点,也是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2025年,马鞍山明确提出——要更为有力地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做强做优文旅产业。一体推进“旅游+文化+体育+乡村+研学”融合发展,积极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加快塑造“山水诗都马鞍山”文旅品牌。
横山山顶太阳宫。横山景区管理处供图
横山位于马鞍山东南,地处江宁、溧水、博望三地交界处,占地面积8.36平方公里。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南京与马鞍山及皖南地区往来交互的重要通道,也是重要的文化交流和商业贸易的枢纽。如今,随着景区品质的提升、名气的扩大,特别是在文旅融合发展支持政策的“加持”下,越来越多的长三角游客青睐这块“宝藏康养之地”。“周末去横山”逐渐成为网络流行词,景区建设发展迎来了阵阵温暖春风。
强磁场 多重优势叠加
地域文化是景区的灵魂,对于博望的横山来说,有着多种磁极优势,有着成为“现象级”旅游点位的独特潜质。
有历史典故。相传这里是“泰伯奔吴”发源地,泰伯、仲雍曾隐居于此,得到土著居民的拥护,为后来建立吴国奠定了根基,发生在此的著名战争“横山大战”影响了吴、楚两国的战略格局。
有名家名篇。横山曾是“山中宰相”陶弘景炼丹读书之地,杨杰,李之仪、李白、颜真卿、陶渊明等文人墨客游玩至此并作诗填词,特别是“诗仙”李白多次来此,写下了《赠丹阳横山周处士惟长》《寻雍尊师隐居》和《下途归石门旧居》等著名诗词。
有红色故事。横山曾经是一块横跨皖苏两省的抗日游击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这里的大小战斗有数十次,是红色记忆的集萃地。
横山景区风光。横山景区管理处供图
有自然风光。横山自然资源丰富,素有绝壁垂松、玉泉临空、丛林夜月、丹灶寒烟、壁立万仞、龙井寒泉、石上棋盘、石门古洞等八景,清泉拂石、竹浪碧海、四季皆景。登上山顶太阳宫,宁马两地旖旎风光尽收眼底,且有三十五峰环立,亦是观赏日出日落绝佳之地。
聚焦横山区域内的多种资源优势,近年来博望区坚持林业保护与景区建设同向发力,不断塑造景区的内核竞争力。
在硬环境上,积极提升景区综合服务能力,引进云端横望山项目落地横山,加快推进横山里民俗街、澄心院民宿等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积极打造文旅消费集聚区。
持续加大景区景点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和改造力度,努力为游客提供更安全、更便捷的服务。
长三角城市·博望山地自行车越野邀请赛。横山景区管理处供图
在软实力上,充分发挥横山生态文化底蕴,获评安徽省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横山抗日英雄纪念碑现已成为社会各界进行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并成功入选马鞍山市“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先后举办长三角城市·博望山地自行车越野邀请赛、“诗韵横山、笔歌墨舞”百米书画创作等系列活动,推动横山文旅融合不断发展,横山名气不断出圈。
新篇章 未来如何书写
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下,面对游客的高品质需求,要想打造旅游新IP,横山景区应该从哪些方面实现“产品突围”?“内强品质、外塑形象,把横山这块旅游品牌叫得更响、传得更远。”横山景区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景区以打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抓手,一体推进文旅发展和生态保护,努力实现“出圈”又“出彩”。为此,横山将坚持多维发力,进一步增强游客体验感,推动文旅融合提质增效。
加强规划统筹。市域层面上,按照全域旅游的理念,把横山景区规划建设置于全市“东有横山、中有李白、西有凌家滩”三点一线、错位发展的大旅游格局中来考究;具体操作上,加强景村联动发展,统筹博望区山宁、红阳、丹东等行政村采取因地制宜、就势造景的方式,连片推动未来乡村建设,吸引游客在横山慢下来、留下来、住下来。
塑造文化IP。进一步提炼横山文化,打造独特旅游IP,体现横山与周边地区,以及其他旅游景区的文化差异性;加强毗邻对接合作,共同挖掘宁马两地横山的历史文化资源,共同做好对横山古道的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多元协同传承横山文化精神。
完善配套设施。对标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标准,逐步建设升级横山周边交通、停车场、内外部标识导览、智慧景区系统、民宿等配套设施。健全风景区内游览活动的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好风景区内外部的交通组织及交通方式,完善各主要景点间联系道路,建立起完善的内外交通体系和立体化游览网络。
扩大品牌形象。坚持以赛促旅、以节促旅,继续办好长三角城市·博望山地自行车越野邀请赛、登高赛等精品赛事和活动,构建“一日比赛、多日驻留,一人参赛、全家旅行”体育旅游新模式,切实延伸和拓展赛事效益。
横山景区风光。横山景区管理处供图
聚焦澄心寺建筑、“石门”遗迹、摩崖石刻等特有文化资源要素,加强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多措并举推广提升横山景区品牌形象。
这座皖苏交界处独特的景区,不仅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历史,也见证了宁马一体化的时代印记。乘着新时代文旅活力迸发的春风,横山景区,未来可期。(博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