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潮汕人的厨房里,总有一坛深褐色的“黑金”藏于角落。它看似其貌不扬,却是家家户户炖汤、炒菜的“灵魂调味”——这便是汕头老菜脯。一块腌制十年的萝卜干,为何能成为非遗名录中的“活化石”?又为何让90后青年放弃城市高薪,回乡投身“腌萝卜事业”?今天,我们揭开这道潮汕美食背后的传奇故事1。


非遗工艺:时间沉淀的“黑金密码”

老菜脯的制作,是一场与时间的漫长对话。潮汕地区特有的“一刀种”白萝卜,肉质紧实、纤维细腻,是制作菜脯的上佳原料。每年冬至前后,萝卜丰收,潮汕人便开启一场跨越季节的劳作:切条、盐渍、日晒、窖藏。十年以上的老菜脯,需经历至少三轮“晒—藏—发酵”的循环,最终蜕变为乌黑油亮、香气浓郁的“黑金块”。

这一技艺于2020年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核心在于对自然条件的极致利用。莱芜半岛的海风与阳光,为萝卜脱水提供天然助力;而地窖中稳定的温湿度,则让微生物缓慢发酵,赋予菜脯独特的醇厚风味。一位老匠人曾说:“机器可以加速生产,但窖藏十年的耐心,才是老菜脯的灵魂。”


舌尖记忆:潮汕餐桌的治愈哲学

在潮汕饮食文化中,老菜脯是“化平凡为神奇”的存在。一碗白粥,撒上几丝老菜脯,瞬间激活味蕾;老鸭汤中加入陈年菜脯,酸咸交织的滋味既能消食开胃,又承载着游子对家乡的牵挂。更令人称奇的是其“跨界能力”——与鸡蛋同炒,咸香扑鼻;切碎蒸鱼,去腥提鲜;甚至被创意厨师制成冰淇淋,成为网红甜品店的爆款。

网友戏称其为“中式酵素”,但潮汕人更愿将其视为“生活智慧的结晶”。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老菜脯的慢发酵工艺与百搭特性,恰好契合了人们对“疗愈系美食”的追求。


青年兴乡:短视频里的非遗新生

“以前觉得腌萝卜是老人家的手艺,直到看见奶奶地窖里那些黑得发亮的宝贝。”90后女孩高玉婷,曾是深圳某外企白领。2019年,她毅然返乡接手家族老菜脯作坊“尚美香”,并赋予这门古老技艺全新的生命力。

她将镜头对准地窖:斑驳的陶坛、层层叠叠的萝卜条、祖孙三代的腌制手法……通过短视频,高玉婷展示了老菜脯从原料到成品的全过程。一条《十年等待,一块菜脯的诞生》的纪录片式视频,在微信视频号获得超500万点击。更令人惊喜的是,她开发了“迷你装老菜脯”“文创礼盒”,让非遗产品登上年轻人年货清单。如今,她的微信小店月销过万单,甚至吸引海外潮汕侨胞下单解乡愁1。

争议与未来:传统工艺的破局之路

老菜脯的走红并非一帆风顺。工业化生产的“速成菜脯”以低价冲击市场,消费者难以分辨真伪;而十年窖藏的高成本,也让部分作坊转向短期盈利的轻发酵工艺。面对质疑,高玉婷选择在直播间公开窖藏实景,并联合行业协会推出“非遗认证标识”,用透明化赢得信任。


¥1

潮汕特产食用老菜脯陈年老萝卜干农家特产手工全黑老菜脯消食 潮汕特产陈年老菜脯【15年-20年 一斤装

京东好评率100%

¥31.8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