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下午,太原市第四十九中学校学生发展指导中心“领航致远”生涯教育工作室组织召开了“点亮心灯,赋能未来”学习指导微论坛。针对当前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卡点”和困难,会同与会专家、老师共同探讨如何助力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动力,改善学习习惯和态度,优化学习方法。
太原四十九中学边保军校长出席了本次微论坛,边校长称这是一次让教育者扩大教育视野,开拓教育境界的教育研讨会。
来自本地教育学会、大中学校、媒体及太原、北京、辽宁的教育专家、教育集团、机构代表,与太原四十九中生涯教育工作室的各位老师,在全体校领导带领下,共同探讨了FAI学习指导技术如何帮助学生找到更适配自己的学习方式,显著提升班级整体成绩,走出了一条学校引领、团队协作的个性化教育新路径。
太原四十九中历来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生涯规划教育。学校领导敏锐地洞察到,在“双减”背景下,如何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力,实现个性化发展,是学校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学校学生发展指导中心立足部门职能,依托下设组织机构“领航致远”生涯教育工作室,多年来致力于学生生涯教育研究和实践,探索普通中学学生发展指导工作的落脚点。在校领导的组织领导下,该校生涯教育工作室从2024年开始将学生学业指导作为生涯教育的重要抓手,申请了山西省“十四五”规划课题,并成功立项。以课题研究为契机,引入FAI学能测评系统,开展学生学习力研究,探索普通中学学生学习力提升的策略。
本次论坛由“领航致远”生涯教育工作室负责人王琦老师主持并进行微讲座,分享学校在学习力研究和学习指导技术运用方面的探索过程。王琦老师结合当下教学现状,指出在目前班级授课制下,转变认知,尝试将传统的分层教学转变为分类教学的必要性。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学习者,如同武侠小说中拥有不同天赋和习练风格的侠客。”为了说明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她引入了一个生动的类比:金庸武侠小说中的学武之人。如同穆念慈三天学会“逍遥游”,黄蓉两个时辰掌握,而郭靖则需数月苦练“降龙十八掌”,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习惯和天赋存在显著差异。“同一位老师教授同一门学科,为何学生的学习成绩会有如此大的差异?这值得我们深思。”“很多孩子并非不想学,而是不知道怎么学。”教师难以兼顾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分层教学与孩子们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矛盾。生涯教育工作室的老师们在教学中不断渗透生涯观念和学法指导,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老师们说:“我明显感受到班级的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虽然我们能看到学生的成绩没有明显改变,但是这些孩子在与我们聊天、规划、遇到困难时以及与我们交谈的过程中,他们不断地用我们给予的观念思考问题。”其实这就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观。
面对这些挑战,“领航致远”生涯教育工作室积极探索,从生涯规划教育到高考志愿填报指导,再到教练技术,不断尝试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她们最终将目光聚焦于FAI学习指导技术。
“我们认识到,学校的老师,除了是学科老师,还应该是学习指导师。”王琦老师说。她深受北京积极心理学协会副理事长、FAI未来教育研究院院长桑国勇老师理念的启发,决心将FAI学能系统引入学校,探索“医院式办学”的新教育模式。
“就像去医院看病,先做各项检查,再根据报告单找医生对症下药。我们希望通过FAI提供的学能测评,对学生进行全面‘体检’,找到他们在学习上的问题和困难,然后‘对症下药’,提供FAI体系中个性化的学习指导。”
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工作室克服重重困难,为学生制定了FAI测评方案。她们利用中午休息时间,为学生解读报告,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优势、特点、风格和短板。
“我们发现,每个班级里,实际上有40种学习者类型。在目前班级授课制下,我们可以转变认知,尝试将传统的分层教学转变为分类教学,这更符合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观。”
从2023年开始,王琦老师率先在高三年级实践FAI学习指导技术。她根据学生的测评结果,成立学科学习小组和学法指导小组,针对个别学生的问题进行个案跟进。
“我是一名语文老师,但我会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指导他们如何运用学习方法学习数学、化学、生物等科目。”王琦老师说。
作为王琦老师的搭档,同时也是FAI学习指导实践班级的班主任,执教20多年的物理老师刘淑红,以其生动活泼、爽朗的课堂风格深受家长和学生们的爱戴。在本次微论坛上,刘老师结合FAI学能测评,分享了她如何帮助学生找到学习问题的根源和症结,共情理解孩子们,现场几度热泪,展现出一位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热爱。
在本次微论坛上,刘淑红老师分享了她如何帮助学生找到学习问题的根源和症结,共情理解孩子们,调整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和针对性的辅导。
“当我看到孩子们的数据时,我感到心潮澎湃,我想知道他们为什么会这么准确,为什么一说就知道这个孩子是怎么回事,而且找到了我们教学中的短板。”刘老师动情地说。因为借助学习指导技术对孩子有真正的懂得和知道有路可走、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一些老师对孩子感到不抱希望,甚至想放弃孩子。说到这里,刘老师忍不住潸然泪下,感动了在场所有老师。她发现,有些学生的听觉或视觉通路指标较差,导致他们在课堂上难以接收信息。“即使老师在黑板上画得天花乱坠,整个物理模型也画得非常明了,他们无法接收、听到和看到。”针对这种情况,刘老师和王琦老师一起,调整教学策略,为这些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对于学习潜能较好但成绩无法提高的学生,刘老师和王琦老师为他们制定了打卡计划和改错训练,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刘老师特别提到了某同学的案例。这个孩子原本情绪波动很大,学习全凭感觉,没有任何规划。在王琦老师和刘老师的共同指导下,他开始尝试做规划、记笔记、整理条理,学习态度和成绩都有了显著提升。“有一次班会课,我问他提高的原因以及能否与大家分享时,他非常自豪地表示,老师,我做了一件事情,第一是认真听课。大家认为认真听课难吗?他的注意力维持非常低,只有一点几的注意力维持,根本无法做到45分钟听课。通过他自己有意的改变,他首先认为老师我能够认真听课,并且在听课中做笔记,将这个东西记录下来。”
刘老师坦言,虽然她们非常希望为每个孩子提供一对一的指导,但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这非常困难。“这是我们目前比较无力的地方。有时候我看到一个报告特别想针对一个孩子带领他们,甚至有些孩子报告出来之后,作为班主任,我看到他的指标就真的想抱抱他。”
尽管面临挑战,但刘老师和王琦老师,以及整个“领航致远”生涯教育工作室的团队,始终没有放弃对个性化教育的探索。她们在班会课、学科教学中不断渗透生涯观念和学法指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我明显感受到这个班级的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虽然我们能看到的指标并未明显改变,但是这些孩子在与我们聊天、规划、遇到困难时以及与我们交谈的过程中,他们不断地用我们给予的观念思考问题。”
北京积极心理学协会副理事长、FAI未来教育研究院院长桑国勇老师全程参与了此次微论坛并现场解读了个别学生的学能测评报告和班级整体报告。他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如何运用学习指导技术来指导教学管理,在教学和引导学习中深度融入到班级整体的风格特征,并尽量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学习潜能与学习风格。
“太原四十九中的实践,为我们展现了在体制内推动个性化教育的可行路径。”桑国勇老师说,“但这种模式的成功,离不开三个关键条件:一是必须具备一批甚至就一两个有足够热情、想法、韧性、愿意投入、持续投入的先锐教师;二是离不开富有眼光、魄力、给予充分支持与包容的学校领导;三是具备身边整体能够相互支持、协同作战的其他教师团队。”
他进一步分析了协会组织服务学校的难点:“首先,学校的环境能否给予充分的支持,使FAI这么有门槛、有专业度的事情做扎实、做出效果,这是最大的挑战;其次,学校的人力资源、时间精力等都很有限,难以支撑符合FAI教育模式的规模个性化指导;第三,协会或其他社会组织存在生存压力,但一般服务校园很难有充分的经费支持,但做专业服务又十分的消耗人力物力,这也是一个现实的矛盾之处;最后,学校受制于传统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约束,以及故步自封的一些人员阻限,都会让在校内推进先进教育模式变的艰难。”
“以前,我们对学生的了解,主要依靠经验和观察。”一位参会教师说,“现在,有了学能测评报告、有了学法配方,我们可以更科学、更精准地了解学生,可以给到更加符合学生特质的学法、教法、管法,而这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
“原来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学习密码’。”一位教师说,“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找到这个密码,开启他们的学习潜能。”
现场激烈的讨论分析和讲解,让所有与会人员感受到一扇博大精深的未来教育之门在一步步开启。基于对学生特质的精准把握,基于对个性化学习配方的专业理解,可以一步步把学习还给学生,真正从如何更愿意学、如何更会学、学得更好角度来调整教育逻辑。教师不仅仅是教、更要会“导”,每一个优秀教师都要有走向学习指导师的心理准备和行动实践,以“导”带“教”才是趋势。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FAI学习指导技术在太原四十九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们的学习成绩普遍提高,学习态度更加积极,学习方法更加科学。这些实实在在的进步,让“领航致远”生涯教育工作室的老师们看到了希望。“我们相信,只要坚持‘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就能帮助他们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点燃他们的学习热情。”
工作室申报的省级课题成功立项,更是对她们工作的肯定和鼓舞。她们希望借助这个课题,以行动研究的方式,深入探索如何在学校中更好地进行学生指导。
太原四十九中“领航致远”生涯教育工作室,以FAI学习指导技术为支点,撬动了课堂教学的变革,为个性化教育探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她们的实践,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点燃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校长边保等学校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在校领导的带领下,这支团队定能在个性化教育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让更多的学生受益。本次微论坛,不仅是对太原四十九中个性化教育探索的阶段性总结,更是对山西乃至全国教育界的一次深刻启示。与会嘉宾们普遍表示,这次活动让他们对“因材施教”的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数据驱动教学的模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山西教育相对保守的现状有了更强烈的改变愿望。大家深受洗礼,印象隽永,纷纷表示要将本次论坛的收获带回自己的工作岗位,为推动教育的创新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正是教育的真谛所在。(部分文字来源北京积极心理学协会)
(责编 郗艳 史梦菲 通讯员 王琦 助编 刘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