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对年入百万、千万的新闻,总是习惯性地多看一眼。

无他,被忽悠的次数太多了。顺便也奢望真的能从中学习点挣钱的法宝。

这不,今天看到一条标题为“‘书法可怡情,不能当饭吃’?90后小伙靠它7年还清2000万元巨债”的新闻。

很好奇“90后书法家”的字写得怎么样,又是如何挣了2000万的。点开链接,读完第一段,就皱起了眉头:感觉又被骗了。



啊?

标题里说“90后小伙靠它7年还清2000万元巨债”,怎么第一段又说是“和父母一起还完了2000万元的债务”?这难道不是小学生就能看出的基本语法语义问题?

没见过这么写新闻的,如果在内心真的把新闻当新闻的话。

再继续读下去,新闻说这位小伙是办了书法培训班,业务逐渐扩大,学员一度达到数百人,还组建了8个人的团队;2020年还推出了书法线上课,做起了书法自媒体、文创产品,开办了一家1000平方米集书法、茶艺等一体的休闲空间……

这么多产业加起来,要说挣了2000万,也是能够理解的。但是留言区里,不乏网友的吐槽。







也有网友说,这类新闻可能是那种你懂的通稿,“新闻当事人”其实是甲方,通过媒体报道的形式做营销宣传,至于故事怎么写,主要看自己的需求。毕竟,当更多的人看到“优秀”的自己,市场不就进一步打开了嘛。

我不知道真实情况是不是这样,但无论是哪种可能,这样的“新闻”都值得用新闻的标准去审视。

如果是一种软文,那么它以新闻的面目出现,而新闻又有着真实性、严肃性,信息需要核实乃至交叉印证的,那这种通篇“小说式”的叙述,符合新闻伦理和新闻生产规范吗?

如果不是软文,就是正儿八经的报道,是常规操作,那就更加遗憾了:新闻生产,真的越来越不讲究了。

如果以为“90后”“2000万”“还债”这样的字眼足够励志,就可以激励和敦促年轻人努力工作,或者捡起对以书法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自信,那么未免也太不把受众的智商当回事了。

其实,类似的这种90后00后干了某某事业,挣了百万千万的新闻有很多,其中不少还上过热搜。

比如,此前就有“女生靠摆摊还清百万债务”的脚本。但内文的实际表述其实是这样的:“去年的收入差不多有200万,除正常上班的40万年薪外,摆地摊净赚25万左右,供应商出货收入应该破百万了。”

摆地摊的收入其实只有25万。



这样的新闻非常相似:都是年轻人,都是不起眼的事业,都很能挣钱。

整个读下来,你会感觉这是在讲故事,而非一种严格的新闻报道。他们不像是新闻当事人,而是“男主”或“女主”。

在互联网的古早时代,爽文小说曾一度盛行。

这些小说的主人公往往是出身低微的穷X丝,或者虽然出身高贵但是天赋被限制,受尽了欺辱嘲笑,但随后的人生几乎都是一样的:奇遇、开挂、逆天,武功、桃花、地位、名誉不断上涨直达顶峰,让那些曾经欺辱他的人自惭形秽或者自食其果。

后来,或许是借鉴了网络爽文的流量密码,网络爽剧也一度流行。人们在这样的“文化盛宴”里,获得快餐式的精神高潮。

现在,文艺作品已经不够用了,便开始在新闻中寻找快感或者炮制药剂。爽新闻,大致又可以看作是这一“爽旋律”的延续。

爽新闻的出现,不是一天两天了,也俨然发展出了一种成熟的套路、模式。

他们试图努力营造一种正能量:你看,这样的年轻人多好啊!他们能吃苦、爱动脑,他们得到了丰厚的回报,这是理想与现实的双向奔赴。你若努力,便是晴天!

只是,新闻应该是让我们睁眼看世界的,不是让我们“开眼”的。

如果说,网络爽文还能让部分人颅内高潮的话,那么这些“爽新闻”真的还能打动年轻人吗?

看看留言区或许就知道了。你以为的正能量,在很多人看来,可能只是一个粗制滥造的低级笑话罢了。

总有人感叹,在社交平台和短视频时代,媒体日益式微。但很多时候,是不是要反思,究竟是技术和环境冲击了专业能力,还是专业素养在流量和正能量叙事下被抛诸脑后?

一开始,我们把新闻当新闻看。

后来,很多新闻只能当段子看。

再后来,有些新闻就不得不当智商测试题看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