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25岁,谈了个男朋友,比我大两岁,叫刘阳,是本地人。我们俩在一个设计公司上班,日常相处挺好,性格也合得来。他脾气好,我嘴快,吵两句也都是他先低头。我以为遇见了真爱,满心欢喜准备跟他好好走下去。
交往一年多,他突然说:“带你回家,见我妈去。”我心里一阵激动,想着终于要“上岸”了,连夜挑衣服、做指甲、补粉底,恨不得把自己捯饬得像刚出炉的糯米糍一样软糯可人。
但我也知道,婆家是个坎。我是外地人,家在千里之外的小县城,爸妈是普通工人,家里没房没车没存款。而刘阳家虽说也不是什么大富大贵,可是在本地有套老房,父母都是国企退休,家里亲戚一堆,听说一个个都挺有“主意”。
第一次去他家,是个阴天。我提了水果和点心,小心翼翼地穿着一条素净的裙子。刘阳在楼下接我,笑得一脸阳光:“别紧张,我妈就是嘴碎点。”
结果一进门,那种“气氛不对”的感觉立马就压过来了。他妈看我第一眼,嘴角动都没动一下:“来了啊,坐吧。”
我赶紧笑着递东西:“阿姨,这是我从单位附近的店买的点心,您尝尝?”
她接也不接:“放那儿吧,别麻烦了。”
饭桌上,她一直问:“你家是哪里的?”“你爸妈是做什么的?”“你以后是打算在咱这边定居吗?那你爸妈咋办?”“你家那边彩礼怎么讲?”
我一边吃饭一边笑着回答,嘴角快笑僵了,心里却拔凉拔凉的。尤其那句“我们家阳阳从小就没受过苦,找老婆还是得找个门当户对的”,说得不轻不重,却像锤子一样敲在我心口。
那天回去我没说什么,刘阳倒是一脸愧疚:“我妈就那样,说话不好听。她就是听亲戚说,找外地媳妇以后麻烦多,才有点成见。”
我苦笑:“那我这‘麻烦’当得可真冤。”
从那以后,他妈就各种“无意中”的施压。有次刘阳带我去他表哥婚礼,他妈当着亲戚的面说:“现在小姑娘都看中本地户口,谁知道图的啥。”
我在一旁脸都绿了,刘阳听了也只是一笑带过。回去路上我实在忍不住问:“你妈是不是根本不同意我们?”
他叹了口气:“她现在有点意见,但只要我们感情好,时间久了她会接受的。”
我傻乎乎地信了。我们又在一起坚持了两年,我没去逼婚,也没让他立刻去谈结婚的事,只是默默地陪他攒钱、换工作、搬家,日子也过得稳定。但他妈始终没给我好脸色,逢年过节我送礼她收了,说的话还是一样:“你们还是早点分了吧,别浪费时间。”
终于有一天,我撑不下去了。我摊牌:“刘阳,我们就这样拖下去也不是事。你妈一直不接受我,你打算怎么办?”
他沉默了很久,最后说:“要不我们先缓缓吧,别这么逼她。”
我听完,心里“咯噔”一声,一口气堵在嗓子眼。三年了,他连“为我据理力争”都没做过一次。我明白了,不是他妈不同意,而是他没胆去抗。
那天晚上,我收拾了东西搬出了我们合租的小屋。临走前我给他留了一句话:“如果你这辈子都打算听你妈的,那我们到这儿就行了。”
后来一年多我们再没联系过。我换了城市,换了工作,重新过起了一个人的生活。虽然心里疼,但也逐渐平静下来。
再后来有一天,我正在新单位加班,突然接到一个陌生号码打来,接通一听,是刘阳。
他说他妈想见我一面。
我当时冷笑一声:“见我干嘛?看看这个‘外地姑娘’现在混得咋样?”
他说他妈住院了,身边没什么人陪,她突然开始想我,想跟我说说话。
鬼使神差地,我还是去了医院。看到她那一刻,我心里也不是多爽,反倒有点酸。
她坐在病床边,脸色憔悴,看见我时眼圈竟然红了:“小韩,阿姨那时候是糊涂了。你那会儿老往我家跑,笑眯眯的,干啥都抢着干,我还挑三拣四。现在想想,真是作孽。”
我没说话,坐在她床边听着她讲。
她说刘阳后来也谈过对象,找了个本地姑娘,家境不错,结果一年不到就分了。那个女孩什么也不干,家务不沾,节假日非让刘阳陪她娘家。她说:“我那会儿才知道你多好。”
她还说:“你不图我们家啥,工资自己挣,孩子你也会带,人也勤快。我是怕你爸妈远,到时候养老要拖累我儿子……结果你走了后,我才明白,就算你家远,人家也不拖后腿,是我小心眼了。”
我听完这些,鼻子一酸,说不出话。
她握着我手,说:“阿姨老了,不图别的,就想你还愿不愿意回来看看。”
我轻轻抽回手,笑了笑:“阿姨,我过得挺好,也谢谢您这些话。那段时间,其实我早就原谅您了,只是——我也不可能再回头了。”
出了病房,天已经黑了,我走在医院走廊上,心里轻松得像卸了块大石头。
那一刻我明白,有些人的后悔,不是为了你,而是为了他们自己。不是因为真的认错,而是现实给了他们一巴掌。他们才想起,那个曾经被嫌弃的“外地姑娘”,其实早就是最该珍惜的那个人。
只是,有些遗憾,不能重来。也不该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