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糖酒会期间,一场以酒为媒、以文化为魂的盛典——"汉藏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暨青花汾酒30·西藏文创首发盛典",在成都隆重举行。
当青花瓷的温润釉色遇见藏袍的粗犷纹路,当汾酒的千年清香糅合雪域高原的神秘气息,这场跨越地理与时空的文化碰撞,不仅成就了一款极具收藏价值的文创产品,更开辟了民族品牌文化创新的新范式。
一瓶酒的"汉藏文创密码":从纹饰到精神的深度互嵌
青花汾酒30·西藏文创产品的瓶身设计,堪称民族美学与现代工业设计的完美融合。设计师以藏袍的穿搭特征为灵感,在瓶身右侧精心雕琢出几道起伏的褶皱,精确还原了藏袍穿戴时的自然垂坠感。这种"以器载道"的设计语言,让静态的酒瓶仿佛被赋予了生命的律动——当光线掠过瓶身,那些褶皱投下的阴影犹如高原上的经幡随风摆动。
更耐人寻味的是色彩的象征性表达。瓶体延续了青花汾酒标志性的钴蓝色调,但通过釉料配方的调整,呈现出更接近藏青色的深邃质感。这种蓝色在藏族文化中象征着天空的纯净与信仰的永恒,而在汉文化里则代表着"青出于蓝"的工匠精神。两种文化对同一色彩的解读,在这方寸之间的瓶身上达成了美学共识。
"这不是简单的图案叠加,而是从材质、工艺到文化内涵的系统性创新。"汾酒集团文创设计团队曾七次赴藏采风,甚至邀请藏族非遗传承人参与釉料调配,才最终实现"瓷中有布、布中有瓷"的视觉效果。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产品甫一亮相就斩获2024年德国iF设计奖。
活态文化战略:非遗技艺的当代转译
青花汾酒30·西藏文创的诞生,恰是汾酒"活态文化"战略的生动实践。
在工艺层面,产品融合了两大非遗技艺:山西汾酒的古法酿造与藏族金属錾刻。瓶盖部分采用藏银雕花工艺,纹样取材于拉萨大昭寺的"六字真言"浮雕;而瓶身的青花绘制则严格遵循"汾酒九酝"传统,由非遗传承人手工勾勒。这种跨界融合不仅保留了技艺的原真性,更通过设计创新使其重获市场生命力。
值得注意的是产品的"双产地"属性——酒体在山西杏花村酿造熟成,包装则由西藏山南的匠人手工完成。这种产业链的跨区域协作,创造了年均300个藏族家庭就业岗位。正如西藏文旅厅副厅长次仁卓嘎所言:"它让非遗技艺从供养式保护转向造血式传承。"
文化IP的商业升维:从产品到生态的构建
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单纯的产品功能已无法满足高端客群需求。青花汾酒30·西藏文创通过"文化IP+场景营销"的组合拳,开辟了酒类品牌溢价的新路径。
盛典现场特别设置了"汉藏文化体验区":嘉宾可以尝试用藏族传统工具拓印青花纹样,或是用汾酒调制酥油茶鸡尾酒。这种沉浸式体验背后,是汾酒构建的"文化消费生态"——产品配套推出的AR功能,扫描瓶身即可观看汉藏艺术大师的创作纪录片;每售出一瓶酒,将有部分收入用于资助青藏高原非遗保护项目。
铸牢共同体的商业实践:民族品牌的使命担当
这场活动的深层意义,在于探索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民族团结的新路径。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发布的《民族文创产业报告》显示,2023年汉藏文化融合类产品市场规模同比增长87%,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青花汾酒30·西藏文创的启示在于:民族文化的创新传承,需要企业家以"文化酿酒师"的匠心,将历史基因注入当代容器。正如发布会尾声时,藏族歌手阿兰与晋剧表演艺术家联袂演绎的《千年一酿》——当藏腔的辽阔遇上晋调的婉转,恰似这瓶酒中交融的汉藏精魂。
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命题下,期待更多企业以商业智慧架设文化桥梁,让五千年文明积淀真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活水源泉"。毕竟,醉人的从来不只是酒精,还有文明对话带来的精神微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