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山东报告法定传染病59028例,死亡22人。单看数据,对比2024年同期的6.2万例,似乎呈现“下降趋势”。但若细究,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流感等“老面孔”常年霸榜前三,问题症结从未消失。数据暂时下降的背后,真的意味着我们可以高枕无忧了吗?
一、数字背后的“顽疾”:为何总在治,总难断?
- “老病”为何反复登顶?
乙类传染病中,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连续多年位列前三。以肝炎为例,山东作为人口大省,流动人口多、卫生习惯差异大,乙肝疫苗覆盖率虽高,但丙肝等通过血液、性传播的肝炎防控仍存漏洞。而肺结核的耐药性问题、梅毒的社会歧视导致的隐匿性传播,更让防治难度升级。 - 流感“季节性刷屏”暴露防控短板
丙类传染病中,流感、感染性腹泻、腮腺炎常年占据前三。流感疫苗覆盖率不足是关键——部分民众认为“小病不用防”,甚至误信“打疫苗反而生病”。2023年山东流感病例高达1.3万例,2025年虽未公布具体数据,但防控建议仍强调“接种疫苗”,侧面印证问题依旧。 - 死亡病例警示:轻症≠无害
22例死亡中,乙类传染病占全部,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等慢性传染病致死率不容小觑。许多患者因早期症状轻微而拖延治疗,最终酿成重症。
二、防治困局:我们缺的不是手段,而是“行动力”
- 疫苗接种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乙肝疫苗免费政策已实施多年,但农村地区接种率仍低于城市;流感疫苗则因需自费、每年接种,民众积极性不高。“防未病”的成本,为何总被低估? - 公共卫生宣传“形式大于内容”
政府年年发布防控指南,但传播形式单一,年轻人更愿刷短视频而非看通告。如何用“段子式科普”“接地气案例”在互联网媒体宣传,是破局关键。 - 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暗伤”
肺结核定点医院多集中在城市,农村患者辗转求医成本高;肝炎抗病毒药物价格虽降,但部分偏远地区仍存在“开药难”。
三、普通人如何“见招拆招”?3条实用建议
疫苗:别等中招才后悔
- 儿童按计划接种乙肝、麻腮风疫苗;
- 老人、慢性病患者每年接种流感疫苗;
- 高危人群(如医务人员)可考虑肺炎球菌疫苗。
- 习惯:小事能防大问题
- 饭前便后洗手“20秒法则”(哼完两遍生日快乐歌);
- 生熟食砧板分开,海鲜、肉类彻底煮熟;
- 咳嗽、打喷嚏时用手肘遮挡,减少飞沫传播。
- 就医:早发现就是赚到
- 肝炎高危人群(如有家族史、文身者)定期筛查肝功能;
- 持续咳嗽超2周,及时排查肺结核;
- 腹泻伴随发热、脓血便,立即就医,勿自行服药。
结语:传染病的“退场”,需要一场全民“觉醒”
传染病防控从不是卫健部门“独角戏”。数据下降固然可喜,但若总在“治已病”而非“防未病”,难保不会按下葫芦浮起瓢。下一次疫情通报,我们能否看到“新病种跌出榜单,老病种彻底退场”?答案藏在每个人的行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