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6日,比亚迪海洋网启动了一场“硬核实验”——从深圳辐射全国的「纵横中国智驾长测」。这场覆盖东、中、西及东西交叉四条路线的远征,不仅是对「天神之眼C」高阶智驾系统的极限压力测试,更将7-20万元主流车型推上「全科目考场」:从高快路的精准变道逻辑,到高原山区的续航稳定性,从智能泊车的毫米级操作,到连续驾驶12小时的座椅支撑性,每一公里都在回答用户最关心的核心问题:平价车能否承载高端智驾体验?
技术平权的「破壁行动」
当其他车企仍在30万元以上市场「堆料炫技」时,比亚迪正发动一场静默革命:将原本豪车专属的激光雷达、高精定位、AI决策算法,浓缩进海豹(参数丨图片)、海豚等国民车型的「躯壳」中。这场「天神之眼」系统的下沉实验,本质上是对智能驾驶行业规则的颠覆——技术普惠不再停留于口号,而是通过规模化量产倒逼成本优化。正如其「全民智驾」战略的命名,比亚迪正用「性价比车型搭载尖端技术」的组合拳,试图改写智能电动车市场的定价逻辑。
四线齐发编织智能路网
此次长测的野心,藏在线路设计的细节里:
东线:穿越长三角密集车流,考验系统对加塞、施工路段的预判灵敏度;
中线:横跨长江中游多桥隧地形,验证复杂气象下的感知稳定性;
西线:挑战川藏高原的海拔骤变,探索低温缺氧环境中的电池能效管理;
东西线:模拟跨省长途出行场景,记录连续12小时人机共驾的疲劳度曲线。
每条路线都像一把精密的手术刀,解剖智能驾驶技术在不同维度的「肌肉记忆」。
脱离实验室,贴近用户的实测
与封闭实验室的「完美工况」不同,这场长测更接近真实的用户视角:
当暴雨模糊摄像头时,系统能否通过毫米波雷达重建道路模型?
面对「鬼探头」的电动车,AEB的刹停距离是否足够创造安全冗余?
连续变道超车时,人机交互的节奏是否带来心理安全感?
比亚迪显然深谙一个道理:智能驾驶的终极战场不在参数表,而在用户每一次松开方向盘的信任感累积。此前郑州、成都等地的试驾已显示,车主对「自动过窄路」「无感泊车」等功能的高频使用,正在重塑驾驶习惯。
一场没有终点的技术长征
这场长测的象征意义或许大于数据本身:当比亚迪将价值30万元级的技术下放至海豚这类走量车型时,既是对自身供应链控制力的自信宣言,也是对传统车企转型速度的无声施压。若「天神之眼」能通过中国地形的魔鬼考验,其引发的连锁反应可能远超预期——智能驾驶的军备竞赛,或将被迫从「顶配专属」转向「全系标配」。
比亚迪的野心,早已不止于验证某项技术指标。当四条长测路线在中国版图上划出「智驾能力等高线」时,这家车企实际上在构建一种新的话语体系:用真实场景的数据洪流冲刷市场偏见,将实验室里的「技术盆景」培育成用户生活中的「体验森林」。这场双向革命的结果,或许会重新定义智能电动车的价值标准:不是算力参数的冰冷比拼,而是让每个普通驾驶者都能触摸到的安全感与自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