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站在地图前,眉头紧锁,屋外的寒风吹得帐篷猎猎作响。
金日成坐在一旁,脸色阴沉,手里的烟已经燃到了尽头。
他开口了,语气不容置疑:“彭总,敌人正在溃退,我们必须趁势追击,不能让他们喘息。”
彭德怀没有抬头,依旧盯着地图,过了半晌,才缓缓说道:“金主席,部队需要休整,连续作战这么久,士兵们已经疲惫不堪。”
金日成急了,声音提高了几分:“可是这是个机会!如果现在停下,等敌人缓过来,再想进攻就难了。”
彭德怀终于转过身,目光如炬:“机会?你知道现在前线什么情况吗?战士们衣衫单薄,补给困难,每天冻死、饿死的人不在少数。
你要他们带着疲惫的身躯,冒着敌军空袭,继续南下?”
空气仿佛凝固了,屋里几个人都沉默不语。
金日成还想再争取,但彭德怀已经拿起了桌上的电报:“这个问题,我已经向中央请示过了。”
战争不是简单的你追我赶,而是实力的较量。
第三次战役后,美军看似狼狈撤退,但彭德怀心里清楚,这支军队并没有真正丧失战斗力。
志愿军虽然取得阶段性胜利,但代价惨重,部队急需休整,否则下一次战斗就会变成灾难。
金日成的焦虑不无道理,他希望趁美军撤退之际,尽可能多地夺回失地。
可惜,他低估了美军的反扑能力,也高估了志愿军的作战状态。
此时的志愿军,已经不是当初刚入朝时的生龙活虎,而是一支疲惫至极、随时可能崩溃的队伍。
更重要的是,彭德怀不仅要面对金日成的压力,还要应对苏联军事顾问的指手画脚。
苏联顾问站在自己的角度,认为应该继续进攻,甚至直接质疑彭德怀的判断力。
“彭总,你这样犹豫,会错失良机。”苏联顾问的语气带着些许不耐烦,“斯大林同志希望你们能继续进攻。”
彭德怀冷笑了一声:“如果你们觉得我不称职,可以直接向斯大林同志汇报,换个指挥官。
但在这个战场上,志愿军的命令由我来下。”
苏联顾问的脸色变了变,他没想到彭德怀会如此强硬。
金日成也皱起了眉头,他本以为苏联人会帮他说话,没想到彭德怀根本不买账。
韩先楚站出来打圆场:“其实,美军的撤退并不意味着他们毫无还手之力。
如果我们贸然追击,很可能掉入他们的陷阱。”
这句话让金日成沉默了。
他当然知道美军的实力,但他更担心,如果现在不行动,朝鲜的战局很可能会再次陷入僵局。
彭德怀看出了他的犹豫,语气稍微缓和了一些:“金主席,志愿军不是不想打,而是必须等士兵们恢复战斗力。
否则,不只是战果无法扩大,反而会让部队陷入险境。”
金日成还是不甘心:“那至少,我们可以让一部分部队继续推进,哪怕只占几个村镇,也能给敌人施加更大压力。”
彭德怀摇了摇头:“如果你觉得可以,那就让朝鲜人民军去执行。”
这句话让金日成彻底语塞。
朝鲜人民军在战场上的表现,他比谁都清楚。
如果没有志愿军的支援,他们根本不可能正面抗衡美军。
最终,这场争论以彭德怀的坚持告终。
金日成虽然不情愿,但也只能接受现实。
事实证明,彭德怀的判断是对的。
美军的撤退只是诱敌深入的策略,如果志愿军贸然南进,很可能会陷入美军的包围圈。
斯大林后来得知此事,不仅没有责怪彭德怀,反而撤回了那位苏联顾问,并在给毛泽东的电报中承认:“事实证明,彭德怀的决策是正确的。”
战争的胜负,不是靠一时的冲动决定的,而是靠冷静的判断和长远的眼光。
彭德怀的坚持,不仅避免了一场可能的灾难,也让志愿军在后续战斗中保持了战斗力,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的主动权。
有人说,真正的将军,不是只懂得进攻,而是知道何时该停下。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