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正值施工黄金期,由山东铁投集团主导建设的济南至枣庄铁路建设进入全面攻坚阶段,在“劳动竞赛”的带动下,努力创建高质量发展示范工程。记者在现场了解到,聚焦“旅游示范线”目标,今年以来,济枣铁路突出合理配置建设资源和生产要素,狠抓关键线路施工组织和技术方案优化,保障了各项重点工程科学有序推进。

与既有铁路交叉7处、上跨公路37处,全线岩溶地质发育,非爆开挖隧道岩石强度高,工期紧张……摊开施工图,济枣铁路的建设难度跃然纸上。

在全长7220米的杏花峪隧道施工现场,施工团队面临以辉长岩、花岗岩、石英闪长岩为主的复杂围岩条件,施工难度极大。

面对严峻的施工条件,一台“三头六臂”的大家伙发挥了重要作用。隧道内,中铁五局济枣2标项目部一分部项目经理徐毅勇指着一台三臂凿岩台车说:“它一个机械臂的钻进效率,大概是分段的5倍,也就是说1台台车大概能够替代15个人的传统作业。而且操作人员是在驾驶室里面操作,远离了安全风险比较大的掌子面,安全性能更高了。”


目前隧道分3个工区、5个作业面施工,通过引入全电脑三臂凿岩台和多功能拱架安装台车等先进装备,并充分利用山东铁投工程管理平台进行高效管理。目前,杏花峪隧道已完成施工的12%,成功穿越多处浅埋软弱围岩段,单作业面月掘进速度最高达211米。

据山东铁投集团济枣高铁公司枣庄指挥部副指挥长梁金平介绍,截至目前,济枣铁路全线39处连续梁、16座隧道25个洞口已开工建设。全线首座隧道—南辛隧道已于今年1月19日顺利贯通,为整个项目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作为高铁的筋骨,箱梁的质量是高铁安全运行的基石。在济枣铁路枣庄箱梁制梁场,记者了解到,一套创新的智能喷淋养护系统正引领着行业的新潮流。

该系统运用先进的梁体温度感应元件,通过网络技术与手机APP紧密相连,实现了遥控设定自动感应喷淋,大大提升了养护效率和精度。

为了确保箱梁成品的质量,枣庄制梁场还引入了“BIM+信息化平台”。通过这一平台,内模行走系统、自动静载试验系统、架桥机安全监测系统等关键设备得以高效协同工作。这些系统让箱梁“开口说话”,通过实时监测和数据反馈,管理人员可以精准掌握箱梁的质量状况。同时,梁场还实现了7×24小时的360°全方位安全监控,确保生产环节符合标准。

来时青山绿水、走时绿水青山是工程建设中恪守的原则底线。记者了解到,通过洞渣分级利用、污水处理回收利用等技术,济枣铁路实现了80%的材料回收再利用。

在杏花裕一号斜井内,污水经过洞口8级沉淀池沉淀后,进入污水厂处理,最终成为农田灌溉用水,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在全长5108米的青铜山隧道施工现场,项目团队采用爆破与非爆破开挖相结合的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对原有围岩的扰动,有效控制超欠挖,目前隧道开挖508m,隧道施工质量安全持续稳定。

作为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项目,山东省“八纵六横”高铁网的重要旅游通道,济枣铁路正线全长268.48公里,共设济南东、历城、南山、泰安东、宁阳东、曲阜东、邹城、滕州东、枣庄南、台儿庄等10个车站。作为交通要道,更是一条高品质的旅游廊道和黄金通道,济枣铁路出泉城、穿泰山、连三孔、汇古城,串联起山东众多著名景点和城市,建成后有望成为省内“最美高铁”。同时通过与日兰高铁、济青高铁、胶济客专、济滨高铁等互联互通,济枣铁路建成后将成为联通省会经济圈与鲁南经济圈的快速通道。

(大众新闻记者 常青 通讯员 魏圣耀 赵肖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