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麻城管山紫荆禅寺简介
紫荆禅寺雄踞于湖北麻城市管山之巅,傲立在顺河、中馆驿、浮桥河、宋埠四镇交会之处。管山海拔356.8米,东临浮桥碧水,西靠大别群峦,南望举水平川,北瞰豫南之巅。山上风景如画,古树参天林立,茶树波澜起伏,盛景美不胜收。有仰啸苍穹的龙王尖;晨鸣探日的凤凰头;昂首献瑞的蛤蟆石;坚不可摧的四方寨;奇峰异岭的仙人大座;还有清幽旷远的黄龙洞、佛光灵秀的石窟洞等自然景观。
追溯历史,唐睿宗李旦废黜皇位迁居东宫(洛阳宫城)。公元691年因“韦后之乱”南下至汉阳避难,邂逅民女胡凤娇(湘西土家族人),二人情投意合,结为连理。为躲避迫害,他们绕道前行,途经黄州管山,栖身黄龙洞,常来寺庙祈福。寺庙周边的紫荆花正绚烂绽放,在这祥瑞之景的环绕下,李旦预感自己将逢凶化吉。寺庙道人对二人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让他们感受到如在皇宫中一般的温暖。慈航道人诞辰时节,寺庙道人还专门设道场、打斋醮、做符箓,保佑他们早日回到长安。李旦对紫荆花情有独钟,每天赏花看月,胡凤娇更用紫荆花沐浴泡茶,紫荆花寓意团圆和谐,他们在管山寺庙过得逍遥自在,心情十分惬意。李旦借酒举办封禅仪式后,醉赐寺名“紫荆禅寺”。后来,李旦复位后,不忘在管山避难时道人的关心和照顾,命朝廷出资重修紫荆禅寺,并于公元711年农历6月19日赐御匾“紫荆禅寺”。据唐代《洛中纪异》记载,“紫荆禅寺”的“禅”并非“禅修”之意,正确读作(shàn),本义是“禅让”,暗指李旦韬光养晦、以退为进的政治智慧。
李旦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所生,唐太宗李世民的孙子,是唐朝第五位皇帝。虽出身显赫,但是李旦一生却充满坎坷,在唐王朝复杂、残忍的宫廷政治斗争中,两次登基为皇帝,三次禅让皇位,最终在太上皇的位置上寿终。他的儿子李隆基也顺利接任皇位,即为唐玄宗。李旦去世后,庙号“睿宗”,这是对李旦一生品格的褒扬,也是唐王朝对他的高度肯定。
相传紫荆禅寺受封后,香火极为旺盛,常年香客不断,烟火缭绕,闻名遐迩。在后世的战乱纷繁中,紫荆禅寺难逃兵燹,毁于一旦。公元2000年春,管山周边三镇的乡贤大力呼吁重修紫荆禅寺,以造福于天下百姓。在取得上级主管部门的批文后,通过多方努力,顺利竣工。沉寂千载的管山,晨钟暮鼓,再度回响,紫荆禅寺沐浴在祥云瑞霭之中。
公元2023年农历9月19日,正值慈航道人庙会之际,遗失多年的“紫荆禅寺”御匾在众多善信的见证下失而复得。该匾由青铜铸造,长120厘米,宽40厘米,重37斤4两,虽然该御匾锈迹斑斑,但仍然可以看出“紫荆禅寺”字样,落款“景云·轮”。“景云”为李旦当皇帝时,曾使用过的年号; “轮”正是李旦的乳名,他曾用过李旭轮、李轮、武轮等名字。后人遵循李旦托梦旨意,该御匾安置在李旦与胡凤娇石像基座内,作为镇庙基石,以此护佑寺庙千秋万代,香火鼎盛,免受盗贼侵扰,确保御匾永不遗失。
紫荆禅寺牌坊
如今的紫荆禅寺静谧祥和,道法自然。主殿供奉“三清”神祇,陪祀有“慈航道人、文昌帝君”等神仙,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这座拥有 1300 多年历史的千年古刹,不仅是道家修行的圣地,吸引着无数善男信女前来祈福;更是休闲旅游的绝佳之地,山中空气清新,富含负氧离子,宛如一座天然氧吧,让人流连忘返。热忱欢迎您前来紫荆禅寺,感受这份宁静与神圣,祈福观光,收获心灵的慰藉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