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26日
央视《朝闻天下》、
《央视特别节目·博鳌听潮》、《中国三农报道》
关注三亚“南繁硅谷”从单纯育种
向种业全产业链转变
正成为走向世界的育种中心
朝闻天下
▲点击查看视频
文字实录
提到海南,除了熟知的无限风光,还有蓬勃发展的南繁硅谷。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发挥南繁硅谷等重大农业科研平台作用,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种。
其实在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就曾经提过相关任务,当时的提法是“加快建设南繁硅谷,加强制种基地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从4年前的“加快建设”到如今的“发挥作用”,提法的变化,说明南繁硅谷这个重大农业科研平台,已经实现了跨越式的突破。
那么,究竟什么是南繁硅谷?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它又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碧海蓝天,椰风海韵,每年10月到来年3月,北纬18度的海南三亚都会成为最热闹的度假天堂。而就在这片喧嚣的沙滩背后,还有一片静谧的田野。春分节气刚过,水稻在风中摇曳生姿,玉米悄悄拔节抽穗,空气中饱含着蓬勃的生机,这里就是南繁育种基地。
总台记者 黄珊:所谓的南繁就是把种子带到南方来进行繁殖选育。在海南三亚,这里的年日照时长达到了2563个小时,年平均气温都在25摄氏度以上,光照充足,降水集中,让这里成为了一个天然的大温室。
由于大部分作物一年只生长一季,因此在过去,一个农作物新品种的诞生,至少需要10到15年的时间。为了加快育种速度,每到冬天,专家们就会带着种子来到海南,借助这里四季如夏的热带气候,让作物多种一季甚至两季,这就是最初的南繁加代育种。
总台记者 黄珊:这是黑紫色的玉米,还有白色的玉米,花色的玉米,还有长度只有六七厘米的文玩玉米,在大棚里有棕色的秋葵,挂藤是种植的黄皮西瓜,还有跟我手臂一样长的辣椒。就在这150多亩的种植基地里,一共有2094个农作物新品种,你见过的没见过的瓜果蔬菜,在这里都能够找到。
70多年来,我国培育的农作物新品种中,有三分之二出生地都在这里,为了追逐阳光,育种专家们秋冬来、春夏走,被大家称为南繁候鸟。而现在在南繁,专家们追逐的不仅仅是阳光,就连夜光他们也都不放过。
总台记者 黄珊:现在是晚上的10点多钟,可以看到周围已经是夜深人静了,但是在远处的稻田里,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个发光的设备正在缓缓的移动。这是一台作物表型采集平台,它就像一个扫描仪一样,可以沿着布设的轨道来采集植物的数据。它们会从晚上的7点钟工作到第2天早上的6点,原来专家们白天要干的事,现在晚上就能干完。
三亚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科研人员 刘帅兵:以往的表型观测主要是依靠人工实地调查,效率比较低,现在有了我们这台设备以后,不仅大大加速了表型观测速度,而且它可以观测到一些更加精细化的表型性状。
充分利用白天和夜间的时间还不够,这里的空间资源也被灵活改造利用。
总台记者 黄珊:这里是南繁的耐盐碱水稻试验基地,可以看到在我的周围,一共是有360个网格式的独立小区,它们是模拟了360种不同的盐碱地的条件。而且每个小区之间都是相互独立的,一旦遇到下雨天,上方的智能雨棚就会自动关闭,隔绝了自然条件对盐碱环境的一种影响。这是我国首个在室外大田环境下,一年全时段多盐度、规模化的耐盐碱水稻科研试验基地。
有了天时地利,要加速育种周期,还离不开农业的新质生产力。这是海南大学三亚南繁研究院的智慧育种平台,在这个无人实验室里,机器人能自主完成种子DNA的提取、比对和分析,为育种专家们筛选出优良基因。
海南大学基因组与大数据育种团队负责人 夏志强:我们传统育种就是把材料种到地里面,等这个苗长大了之后,我们才能进行筛选。现在我们通过DNA检测,在小苗期间,就可以对它进行一个筛选,加速我们的育种周期,实现了我们从传统的“经验育种”到人工智能“精准育种”的一个迭代。
研发智慧育种平台的是海南大学夏志强教授团队,这是一支年轻有活力的创新型团队,他们中有一半以上都并非农学出身,而是来自于统计学、计算机等不同领域。
随着人才和技术的加速聚集,一个农作物新品种的诞生周期,从原来的10到15年,被加速到最快只要2到3年,生物技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科技,正在重塑现代育种模式,也让南繁育种基地向南繁硅谷华丽转身。而随着海南自贸港的建设,原本主要服务于国内生产的南繁硅谷,正在加速走向世界。
总台记者 黄珊:在三亚崖洲湾宁远河的出海口附近,有一个形似月亮的美丽小岛,它有一个非常诗意的名字,叫做月亮岛。这里不仅风景优美,而且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使命,就是成为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的起步点。
在过去,入境的种质资源必须在隔离结束,并且检疫无异常之后才能与科研人员见面,而在月亮岛先进的植物隔离检疫圃和动植物检疫实验室,让检测能力覆盖动植物检疫全领域,加上一系列制度的集成创新,让种质资源可以实现边隔离边使用。
海口海关动植物检疫处副处长 张思春:近4年来,我们在全国率先推出了5项便利化措施,让种质资源的引进和中转更加安全和便利。
从育种基地到南繁硅谷,再到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南繁硅谷正释放着强劲动能,推动海南成为种业对外开放的新高地。
央视特别节目·博鳌听潮
▲点击查看视频
文字实录
碧海蓝天、椰风海韵,每年的10月到来年3月,北纬18度的海南三亚,都会成为最热闹的度假天堂。而就在这片喧嚣的沙滩背后,还有一片静谧的田野。春分节气刚过,水稻在风中摇曳身姿,玉米悄悄拔节抽穗,空气中饱含着蓬勃的生机,这里,就是南繁育种基地。
总台记者 黄珊:所谓的南繁,就是把种子带到南方来进行繁殖选育。在海南三亚,这里的年日照时长有2563个小时,也就是一年有200多天都是大晴天,而且年平均气温都在25摄氏度以上,光照充足、降水集中,让这里成了一个天然的大温室。
由于大部分作物一年只生长一季,因此在过去,一个农作物新品种的诞生,至少需要10到15年的时间。要加速育种周期,还离不开农业的新质生产力。
这是海南大学三亚南繁研究院的智慧育种平台,在这个无人实验室里,机器人能自主完成种子DNA的提取、比对和分型,为育种专家们筛选出优良基因。
海南大学基因组与大数据育种团队负责人 夏志强:传统育种就是把材料种到地里,等苗长大了之后,才能进行筛选。现在我们通过DNA检测,在小苗期间,就可以对它进行筛选,加速育种周期,实现了从传统的“经验育种”到人工智能“精准育种”的迭代。
研发智慧育种平台的是海南大学夏志强教授团队,这是一支年轻有活力的创新型团队。他们中有一半以上都并非农学出身,而是来自统计学、计算机等不同领域。
随着人才和技术的加速聚集,一个农作物新品种的诞生周期,从原来的10到15年,被加速到最快只要2到3年。生物技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科技,正在重塑现代育种模式,也让南繁育种基地向“南繁硅谷”华丽转身。而随着海南自贸港的建设,原本主要服务于国内生产的“南繁硅谷”,正在加速走向世界。
中国三农报道
▲点击查看视频
文字实录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位于海南的南繁基地,在科研育种加代、应急种子生产、制种繁种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农业科研不可替代的战略资源。那眼下这个时节,科研人员在南繁基地里都忙些什么呢?我们来看记者从现场发回的报道。
总台记者 黄珊:所谓的“南繁”,就是把种子带到南方来进行繁殖选育。在海南三亚,这里的年日照时长达到了2563个小时,也就是说一年当中有200多天都是大晴天,而且,这里的年平均气温都在25摄氏度以上,光照充足,降水集中,让这里成为了一个天然的大温室。
借助这里四季如夏的热带气候,让作物多种一季甚至两季,就是最初的南繁加代育种,现在在南繁,专家们追逐的不仅仅是阳光,就连夜光他们也都不放过。
总台记者 黄珊:现在是晚上的10点多钟,可以看到周围已经是夜深人静了。但是啊,在远处的稻田里,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个发光的设备正在缓缓的移动,这是一台作物表型采集平台,它就像一个扫描仪一样,可以沿着布设的轨道,来采集植物的数据。他们会从晚上的7点钟,工作到第二天早上的6点,原来专家们白天要干的事,现在晚上就能干完。
三亚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科研人员 刘帅兵:以往的表型观测主要是依靠人工实地调查,效率比较低,现在有了我们这台设备以后,不仅大大加速了表型观测速度,而且它可以观测到一些更加精细化的表型性状。
不仅是时间被充分利用,这里的空间资源也被灵活改造利用。
总台记者 黄珊:这里是南繁的耐盐碱水稻试验基地,可以看到在我的周围,一共是有360个网格式的独立小区,它们是模拟了360种不同的盐碱地的条件,而且每个小区之间都是相互独立的,一旦遇到下雨天,上方的这种智能雨棚就会自动关闭,这就隔绝了自然条件对盐碱环境的一种影响,这也是我国首个在室外大田环境下,一年全时段、多盐度、规模化的耐盐碱水稻科研试验基地。
有了天时地利,要加速育种周期,还离不开农业的新质生产力。
这是海南大学三亚南繁研究院的智慧育种平台,在这个无人实验室里,机器人能自主完成种子DNA的提取、比对和分型,为育种专家们筛选出优良基因。
海南大学基因组与大数据育种团队负责人 夏志强:传统育种就是把材料种到地里,等苗长大了之后,才能进行筛选。现在我们通过DNA检测,在小苗期间,就可以对它进行筛选,加速育种周期,实现了从传统的“经验育种”到人工智能“精准育种”的迭代。
随着人才和技术的加速聚集,一个农作物新品种的诞生周期,从原来的10到15年,被加速到最快只要2到3年,生物技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科技,正在重塑现代育种模式,也让南繁育种基地,向“南繁硅谷”华丽转身。而随着海南自贸港的建设,原本主要服务于国内生产的“南繁硅谷”,正在加速走向世界。从单纯育种向种业全产业链转变,是时代赋予南繁的新使命。
来源:央视网、崖州湾科技城
编辑:陈淑林
审核:廖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