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震了?”

“天津地震了?”

其实是廊坊地震了。

****请横屏观看****


河北廊坊,被一场地震打破静谧。 摄影/纪睿泓


2025年3月26日1时21分、1时25分,河北省廊坊市永清县先后发生4.2级地震和2.9级地震,震懵了已经入睡和还没来得及入睡的京津冀打工人。等到大家搞明白地震原来发生在廊坊,也并无人员伤亡,既松一口气,又心有余悸。廊坊这么近,北京(天津)不会也跟着震吧?


4.2级地震,京津冀都震感明显。 动图来源/小央视频


廊坊离北京到底有多近?

本次地震的震中距离北京最近仅13公里,比不少北京打工人到大兴机场的距离都近。大概会有人今天经此一震才明确意识到,知道廊坊挨着北京,可没想到居然这么近。

廊坊夹在京津两位大佬之间,甚至被硬生生挤出一块,成为全国面积最大的省际飞地——北三县(三河、大厂、香河)。北三县的形状像一颗心脏,北京、天津如同肺叶一样分列两旁,三者同呼吸、共命运……吗?


北京、天津、廊坊,是同呼吸的“共同体”。 摄影/三水寿


廊坊离北京到底有多近?对这个问题最有发言权的是居住在燕郊的北漂。燕郊是北京之外距离北京最近的城镇,用一个镇的规模兜住了一座城的梦想,每天清晨有数以万计的打工人从这里前往北京,又在傍晚返回,像潮信一样准时。

燕郊就是廊坊的缩影。廊坊像一个称职的侍卫,把守京津。

各色人等前往北京,廊坊迎来送往,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就像燕郊,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燕国的御道,最早定居于此的不是都市打工人,而是商人,借着潮白河和京榆古道交汇的便利,这里成为繁荣的集镇。

****请横屏观看****


燕郊,是多少北京打工人的家? 摄影/杨东


在北京成为都城后的岁月里,廊坊有祭陵御道、北猎御道、巡幸御道、巡河御道、赴京御道……这里已经有不知道多少代的北漂路过。到了近代,铁路一跃成为运输的动脉,廊坊离北京更近。1897年,京山铁路通车,设立廊房站(旧称,后改为廊坊),廊坊这个名字终于出现在中国版图上。

水也是刻在廊坊基因里的重要元素。和多数人的印象相反,河北其实称得上是水乡。比如廊坊有海河水系的多条河流经过,一直享受着漕运之便,也由另一种方式进一步连接至北京。历史上,运粮船经大运河从天津武清到北京通州必须在廊坊香河停靠,排队等候进入北京(似曾相识的感觉)。


廊坊运河码头,曾是进入北京的“排队关口”。 摄影/牛宝森


河流还带来了肥沃的土地。廊坊绝大部分地域是平原,河流沉积,留下沃土,使廊坊自古便成为了粮仓。相传黄帝为了寻找适宜耕种的土地沿黄河而下,来到了安墟,也就是今天的廊坊(古黄河改道前流经此地)。直至今天,廊坊的农业都在供给着北京这张巨大的胃口。北京消费的蔬菜有六成来自河北省,其中的净菜有37%来自廊坊。就拿本次地震震中所在的永清县来说,一个县日供北京蔬菜就超过600吨。

距离光源太近会感到灼热、刺眼,但是保持恰到好处的距离就是温暖、明亮,重要的是找到这个点位。对于廊坊来说,空间上衔接京津,资源上承接两大直辖市的转移,是城市发展的一条清晰脉络。如果围绕京津有一条卫星城穿起的项链,那么廊坊必然是C位的那颗明珠。


华北平原地区的庄稼与水渠。 图/视觉中国

这背后的逻辑其实很简单,行政区划人为制造了区隔,但是自然地理的相近是无法割裂的,就像本次地震引起三地人同时在朋友圈惊呼。从这个意义上说,廊坊和北京、天津天然是同呼吸、共命运。

被半夜晃醒的京津冀

还需要担心之后的地震吗?

据统计,20世纪以来中国于地震罹难的人数为全球最多。为啥中国频繁发地震?因为字面意义上的压力大。

****请横屏观看****


宁静的燕山山脉,其实处于一条活跃的地震带上。 图/视觉中国


此次廊坊地震,“唐山-河间-磁县地震带”西侧的“张家口-渤海地震带”上,受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影响,能量从地下20公里处释放,震中地面距北京最近仅13公里

这条地震构造带是华北平原的主要地震活动区,也是1976年那场吞噬24万生命的唐山大地震悲剧的“元凶”。这座曾在地震废墟中涅槃的城市,至今仍能从地震遗址公园中,触摸到历史的余温。

但,这只是华北地震带中的一环。和很多人“平原少地震”的印象不同的是,华北地震带是我国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特别是与引发本次地震的构造带相近的“郯城-庐江地震带”,它从湖南开始,贯穿了山东、渤海、东三省,一直到俄罗斯,是东部活动最为剧烈的地震带。


华北地震带示意图。 设计/九阳;地图来源/转自:地图会说话


华北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是典型的板内地震,其特点是震源浅、强度大、破坏性严重。同时,华北地震带也位于我国人口密度较大、经济较发达地区。

所以华北一旦发生大地震,往往带来比较严重的后果。


河北唐山大地震,是国人都不会忘却的痛 图为1976年地震后唐山郊区


1679年三河-平谷8级地震,紫禁城的琉璃瓦在震动中纷落如雨;

1966年邢台6.8级地震,则以血泪叩开了中国现代地震预报研究的大门;

1976年唐山7.8级地震,数十秒内便将一座工业重镇夷为平地。

还有1830年磁县7.5级地震、1937年菏泽7.0级地震、1969年渤海7.4级地震等等。


唐山地震纪念碑,时刻提醒着后人对地震天灾的预防。 图/视觉中国


为了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地震科学家提出了一个指标——地震烈度,并将地震烈度分为了十二个等级。不同震级有着不同的后果:

1度,人们感觉不到地面下方的运动。

2度,处于楼层高处的人能感觉到轻微的晃动。

3度,悬挂的物体摇摆不定,所有人都能感觉到晃动。

4度,门、窗作响,停泊的汽车开始摇晃。

5度,睡梦中的人被惊醒,门、窗晃动,盘子掉在地上。

6度,行走困难,树木晃动,细长形的构造物被损毁。

7度,站立困难,结构较差的建筑物倒塌。

8度,烟囱倒塌,树枝折断,家具翻倒。

9度,大部分建筑物结构损伤,地面开裂。

10度,大面积地面开裂,山体滑坡,大部分建筑物损毁。

11度,建筑物坍塌,地下管道破裂。

12度,地面呈波状起伏,出现大范围的破坏。

****请横屏观看****


每个烈度,都有着逐步上升的破坏力。 设计/九阳;底图来源/《中国


那么地震来时,我们的房子安全吗?

据相关报告显示,北京、天津等地房屋设计的抗震烈度大多为7到8度,纸面数据上能抗6级地震。但不止于此,相关专家透露,按照国家建筑抗震标准,北京绝大多数地区若发生7级地震,建筑物应该不倒。

幸运的是,此次廊坊地震中,北京地区最高烈度仅为4度,远低于北京抗震设防烈度。北京地震局发布公告称,此次地震没有造成北京地区建筑物破坏,不会影响北京市正常生活生产秩序。

这片土地上的建筑正编织着抵御震波的铠甲。


看起来“异形”的中央电视台大楼, 实际上做出了许多你看不到的抗


北京CBD的“中国尊”大厦,以巨型支撑框架扛起8度抗震设防的重任,中央电视台“大裤衩”建设之初就在地下打下了多根直径1.2米、长达52米的桩;

大兴国际机场的航站楼下,一千多个隔震支座让整座建筑“漂浮”于橡胶垫上;新建住宅的剪力墙厚度均超过国家抗震标准,老城深处的老旧砖混建筑也在改造中加入了抗震构造柱,楼层处也加了圈梁……


大兴机场,在修建之初就将抗震作为重点规划。 图/视觉中国


中国人用四千年时光编织着与地球对话的密语。在华北这片承载王朝兴衰的土地上,每一次微震都是大地的心跳。

唐山地震遗址公园,扭曲的铁轨与半倾的厂房凝固成永恒的警示;北京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内,倾斜体验屋用19°的眩晕感模拟着8级地震的恐怖……

同呼吸、共命运的京津冀,在人与自然跨越千年的敬畏与抗争中,终将找到属于文明的平衡之道。


京津冀,不忘沉痛,共同向前。 图/视觉中国


文 | 何如卿、伊森

策划、审稿 | 欧寒天

图片编辑 | =G

封图 | 视觉中国

首图 | 视觉中国

审稿专家

董汉文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参考资料:

《廊坊市志》

《河北廊坊:协同发展促“三变”》新华社

《中国国家地理·河北专辑(上)》

《中国国家地理·地震专辑》

《用地图来看地震(严肃)》地图会说话

本文系【地道风物】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