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彭德怀老总晚年的时候,他曾经在他的回忆录《往事回忆》提到这么一句话:

如果朱昌偕同志所反映的与事实不符,那么我就犯了轻听轻信的错误。”

彭德怀老总所说的就是,在1930年的二月末,井冈山根据地的主要建立者袁文才、王佐,在彭德怀等命令下,派出红五军的战士处决他们二人,这件事情发生之后,彭德怀一直对特委的说法有所怀疑。

因为特委告诉彭德怀,袁、王两人想要叛变,但是这件事情彭德怀并不确定,如果并不是真实事情的话,那么彭德怀下的这个命令,就是错误的。

而这个命令,也成为了彭德怀多年的遗憾。



袁文才,1898年生于江西宁冈一个贫苦客家农民家庭,早年在马刀队中担任参谋长,积累了初步的军事经验。

1926年秋,他将“马刀队”改编为宁冈县保卫团,任团总,同年9月发动宁冈暴动,建立农民自卫军,并于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而‬王佐,他是江西遂川人,出身贫寒,曾以裁缝为生,王佐‬接触到武装的时间很早,早在1923年,王‬佐‬就‬投身绿林武装,1925年被地方政权收编为新遂边陲保卫团副团长,后升任团长。

两人虽曾涉足“绿林”,却以劫富济贫为志,与普通意义上的土匪有着本质区别。

1927年,因为蒋介石背叛了国共第一次合作,导致大革命失败,与此同时,井冈山地区陷入风雨飘摇。



袁文才在这一年率农民自卫军在茅坪坚持斗争,而‬王佐将部队改称农民自卫军,支持遂川的农民运动,7月,两人联手攻克永新县城,营救出60余名被捕的共产主义者和群众,展现了投身革命的决心。

同年10月,毛主席带领着部队进行了三湾改编之后,选中了井冈山这一个有力的革命根据地,随后率领秋收起义部队登上井冈山。

毛主席上了井冈山之后,袁、王两人积极响应,将部队交由整编,参与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而且,袁文才在与毛主席的会晤中表示愿意接受党的领导,王佐则亲自迎接部队入驻宁冈,为根据地的建立提供了坚实支持,客观来说,他们为井冈山的根据地贡献了很多。



1928年2月,袁文才的部队被编为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2团,他任团长,4月,该团改编为红四军第11师第32团,他继续担任团长。

王佐则在1月被编为第2团副团长兼二营营长,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升任第32团副团长兼二营营长。

井冈山的革命根据地刚刚确立,加上1928年4月,朱德与‬毛主席的部队会师,井冈山武装一下子壮大起来,国民党开始了‬围剿行动,就在围剿战斗打响时‬,袁文才以及‬王佐‬两人率部投身新城、龙源口、黄洋界、坳头陇等战斗,身先士卒,为保卫根据地立下汗马功劳。

1928年7月,王佐被任命为湘赣边界防务委员会主任,袁文才则当选湘赣边界工农政府主席,并兼任中共湘赣边界特委委员、红四军军委委员。



而‬他们的部队曾‬在黄洋界保卫战中,以不足一营的兵力,击退敌人两个团的进攻,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奇迹,就让毛主席给予了他们很高的评价。

1929年1月,红四军主力向赣南、闽西进军,袁文才被任命为红四军参谋长,随军出征,王佐则率第32团与红五军留守井冈山,担负钳制湘赣敌军的重任。

1929年的3月,他组建湘赣边界红军独立第一团,任团长兼第一营营长,5月,任红八军第六纵队司令。

到了7月,王佐‬任红五军第五纵队司令,率部在井冈山坚持游击斗争,由此可见,王佐‬的组织能力以及部队扩张能力还是不错的,在红军发展的前期,这种能力至关重要。



一切都在往更好的方向发展,但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袁文才一次的纪律错误,酿成‬了大错,在跟红四军战斗的过程中,他‬擅自返回井冈山,未经许可脱离主力部队。

这件事情留下了严重的影响。

1930年2月23日的夜晚,永新县城的气氛异乎寻常地紧张。

在永新‬县城,边界特委领导人朱昌偕、邓乾元等人,在中央特派员彭清泉(化名)的授意下,联合红五军部队,悄然包围了袁文才、王佐的住处。

当晚,行动迅速展开:

袁文才在睡梦中被枪杀于床上,毫无反抗之力。

王佐闻声惊起,跳窗逃生,却在黑暗中失足落入禾水河,溺水身亡。



这一切,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匆匆落幕,迅疾而无情。

这两位井冈山根据地,以及红四军早期重要的指挥员,就这样倒下了。

而袁文才和‬王佐‬事件的直接推手,就是湘赣边界特委。

当时的特委书记邓乾元、永新县委书记朱昌偕、宁冈县委书记龙超清等人,认定袁、王有“叛变”之嫌。

但是理由却不是很充足,袁文才擅自脱离部队这一个事情,就成为了他们唯一能够咬紧的证据。

随后,他们向彭清泉和红五军领导人彭德怀报告,称袁、王计划在县以上联席会议上一网打尽革命同志,形势万分危急。



彭清泉作为中央巡视员,带着中共六大的“镇压土匪”决议来到江西苏区,未作深入调查,便主持了这次行动,接到了命令,彭德怀其实也有过疑虑,但是当时的组织把情况说得‬非常危急,所以红五军在彭德怀的命令下,派出部队配合边界特委,执行了对袁、王的诛杀。

那么袁、王是否真有叛意?

其实除了袁文才,在1929年2月,他从赣南返回井冈山,未经上级许可脱离红四军主力,且其部队纪律松散,存在不服从调遣的情况以外‬,并没有其他的叛变行为。

而王佐平日则深受袁的影响,对特委的指令时有抵触,甚至被特委报告指为“特殊党员”。

可这只是纪律问题,不存在立场和阵营问题。

所以这些问题是否足以定性为“反革命”?



历史并无确凿证据表明他们有明确的叛变计划。

相反,他们的死直接导致井冈山根据地陷落,留守力量迅速瓦解,革命事业蒙受重大损失。这场行动的代价,显然超出了所有参与者的预期。

毛主席对于两位战友被无缘无故处决,一直都非常愤怒,多年时间过去,毛主席始终耿耿于怀,不仅仅是两位战友,就这样倒在自己的手中,同样还因为袁文才和王佐的牺牲,间接导致了后来井冈山根据地的丢失。

而‬袁、王被杀的根源,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远非单一原因所能解释。

追根溯源,当年党内“左”倾路线的阴影挥之不去。



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关于苏维埃政权组织问题决议案》提出,

“暴动后宜解除土匪武装并严厉镇压其首领”以避免反革命势力死灰复燃。

这一政策虽有其特定背景,但在执行中被机械化放大,袁、王虽早已融入红军,因绿林出身仍被视为潜在威胁。

中央特派员彭清泉1929年抵达江西苏区后,将此决议奉为圭臬,未加区别地推行,他在遂川于田召开会议,议决以军事手段解决袁、王问题,最终促成了悲剧的发生。



也是因为这种矛盾,“袁、王对党的认识薄弱,信仰个人,不相信群众,个性很强,不接受批评。”王佐则在袁的影响下,对特委的领导缺乏足够信任。这些不足虽非致命,却为特委的误判提供了依据。

所以这是一种互相不信任造成的悲剧。

其实在毛主席的带领下,这些问题本能够慢慢解决,可是特委太过心急,彭老总也一时听信错误的判断,造成了这种不可挽回的局面。

而且中央特派员彭清泉未深入调查,仅凭特委一面之词便下令行动。

他在1930年2月主持会议,决定诛杀袁、王,未对特委报告的真实性进行核实。



彭德怀最大的失误就是在于,他‬在接到朱昌偕等人“万分危急”的请求后,未予查证即派兵配合。

所以他后来在自传中坦言:

“如果朱昌偕同志所反映的与事实不符,那么我就犯了轻听轻信的错误。”

彭老总是愿意承认自己当年犯下的疏忽错误的,但是,彭老总自己本身绝对是不愿意对战友开枪的。

在‬袁文才、王佐‬牺牲之后,井冈山的留守力量迅速瓦解,敌人趁虚而入,井冈山根据地至此沦陷。

这一损失,直到全国解放才得以弥补。

袁、王之死,不仅是两位英雄的殒地,更是革命事业的一次深重挫折。

而‬事后,相关人物的命运亦令人感慨。



朱昌偕1931年在“肃反”中自杀,邓乾元1933年被污蔑从而身心受创,1934年去世,龙超清1931年在江西广昌被错杀,王怀1932年在万泰县被害。

彭清泉1930年12月在浙江玉环被捕牺牲,年仅27岁。

唯有彭德怀历经岁月,于建国后留下对错误的深刻自省,全国解放后,袁文才、王佐被平反昭雪,追认为革命烈士,他们的名誉得以恢复,但逝去的生命与根据地已成历史遗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