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别让风筝线成为“隐形杀手”
近日,有媒体报道,成都骑友黄先生在环城绿道上骑行时,险些被一根悬在绿道上空的风筝线“割头”。“幸好戴了头盔,不然割到的就是头了。”据描述,当时黄先生正骑行至青龙湖公园附近路段,紧绷的风筝线割裂了他的头盔,裂口长达10余厘米,太吓人了。
看似细软的风筝线,在风力作用下绷紧时切割力惊人,能轻易切断水果、划开猪肉皮。强度高的风筝线如凯夫拉、尼龙或者鱼线多以白色、灰色、半透明为主,在光照下几乎看不见,这把“隐形的刀”紧绷时能轻易割裂人的身体甚至自行车、汽车部件,已经严重危害到了公众安全。
风筝线伤人并非个案。2024年3月,深圳一名7岁女童在公园玩耍时被风筝线割伤;同年在南京举行的一项自行车比赛中,一名参赛选手被风筝线割伤。今年3月,石家庄正定县滹沱河一铁路桥上,有风筝挂到了接触网上,列车直接被拦停。风筝线伤人、影响交通等事件频发,紧绷的风筝线已成了悬在城市上空的“隐形杀手”,亟须被“消灭”。
随着气温回升,春光正好,放风筝作为一项传统习俗,也备受市民青睐。但记者调查显示,“哪些地方可以放,哪些地方不能放”,一些市民并不清楚。这表明放风筝的安全意识还未普及,如“须在200米内无道路、无电线、无人群的地方放风筝”“可使用荧光色风筝线或在线体加装标识物”“遇强风及时收线,并随身携带割线工具”,涉及特定场合风筝禁放的法律法规也还未宣传引导到位。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是人群聚集的地方,需要进一步明确规定风筝的可放区域,在现场增设相应提示和设施,同时安排专人巡逻,及时制止在非指定区域放风筝的行为。同时,在可放区域,户外工作人员更要及时清理场地,避免残留的风筝线遗留在现场造成安全隐患。
被动式治理只是一方面,让“隐形杀手”消失,关键在于市民的自觉遵守。紧绷的风筝线致人死伤,可能构成故意伤害罪(间接故意)、过失致人死亡罪。情节严重的,除赔偿伤亡费、精神损害费外,还面临有期徒刑。相关部门需行动起来,在社区、学校、公共场所等多加宣传风筝线伤人的危险性,让公众了解风筝线可能造成的伤害及如何避免。还需城管、公安、电力等加强协作,在放风筝的高峰期,加大对重点区域的巡查力度,对在危险区域放风筝、拒不服从管理等行为依法惩处。(张立峰)
来源: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