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晚间,比亚迪发布2024年年报。报告显示,比亚迪营收7771亿元,同比增长2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402.5亿元,同比增长34%。全年销售新车427万辆,同比增长41%。
作为行业关注度最高的新能源车企之一,比亚迪的财报通常被迅速解读,相关观点也很快占满各大平台。但在主流的关注路径之外,这份财报中也埋藏着一些相对冷门但不容忽视的细节。
比如,在别人急于包装“成果”时,比亚迪为何仍坚持将98%的研发投入计入费用化?比如,它为何敢在一年之内,增加26.5万名员工,成为全球员工最多的汽车公司?再比如,非汽车业务贡献了超过两成营收,且同比增速略高于主业,其背后在酝酿怎样的技术外溢?
这些指标未必直接影响财务结果,却能提供另一种观察框架。与其围绕营收和利润展开重复判断,不如从这些微观数据入手,看一家大型制造企业在扩张、试错与调整之间的平衡选择。
如果说财报是企业的一面镜子,那么这些不那么醒目的参数,或许更接近它的内部构造。它们未必具备叙事张力,却记录了企业运行的某些真实逻辑。因此,将目光从结果移向过程,从主线移向边角,也许能获得一个更全面的视角。
这一次,不妨试着“另眼”相看比亚迪。
研发费用化支出占比98%比亚迪创新能力强悍
2024年比亚迪研发投入达542亿元,同比增长36%,超同期利润139.5亿元。这一现象自2011年-2024年14年间,比亚迪已有13年的研发投入超过当年净利润。截至目前,比亚迪累计研发投入超1800亿元。
研发作为一家企业的“创新引擎”,其实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说,不吝研发投入几乎已成共识。对于比亚迪研发总结,不能仅停留在表面数据。说白了,这542亿元的研发投入更要看到比亚迪是如何花掉的,这远比花多少更重要。
从研发支出明细中可知,费用化研发支出为531.94亿元,占到研发投入的98%,成为绝对大头。而资本化研发投入仅为9.66亿元,仅占到研发投入的1.78%。
所谓的研发投入资本化,是将研发支出当作一项资产计入资产负债表。通俗理解,当研发满足一定条件,比如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且成本能够可靠计量时,相关研发投入就会被资本化。以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技术为例,目前该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其研发成本在满足上述资本化条件的情况下,被计入资产负债表作为一项资产进行核算。这不仅提升了企业的资产价值,还在后续通过摊销等方式,在受益期内逐步影响企业利润,体现了该技术对企业的长期价值贡献。
研发投入费用化则是将研发支出直接计入当期损益。通俗理解,就是在研发早期探索阶段,如一些新技术的研究和试验,在不确定能否成功转化为商业成果时,相关支出通常会费用化。这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影响当年利润。
从比亚迪研发投入费用化支出占绝对份额来看,这意味着比亚迪即使面临投入可能无法立即带来回报的风险,仍持续投入大量资源,这些领域就是事关比亚迪的长期性的战略技术领域。这也显示出比亚迪不是短线投资,同时也体现出其积极进取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发展的决心。
从产出结果来看,比亚迪2024年推出了e平台3.0Evo,在智能快充、整车安全和整车运动控制等多领域实现进化;其第五代DM技术实现全球量产最高发动机热效率46.06%、全球最低百公里亏电油耗2.9L和全球最长综合续航2,100公里。此外还有“璇玑”架构、天神之眼等一系列智能体验成果。虽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短期利润,但对于比亚迪的长期发展起到积极影响。
此外从账面上看,比亚迪坚持高占比的研发支出费用化,也意味着其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财报利润真实性。因为研发投入费用化是将研发支出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这如实反映了企业在研发过程中所投入的成本。比亚迪研发高额费用化处理,使得财报利润不会因研发投入被资本化而虚增,真实地展现了企业在当前经营周期内的盈利状况。比亚迪成为中国最赚钱的车企名副其实。
全球员工规模最大博士学历研发人员同比增长51.45%
截至2024年底,比亚迪共有在职员工96.89万人,成为全球员工规模最大的汽车公司。事实上,大家看到只是一个静态阶段性的数据,也就是说96.88万员工并不是比亚迪的顶峰。
综合对比来看,2023年底,比亚迪有员工70万人,这比2022年增加了13.34万人。2024年比亚迪则比2023年多出了26.54万人,员工人数呈加速扩张态势。
比亚迪2024年员工人数的激增主要体现在下半年。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年中员工规模为75万人,上半年只增加了近5万人,到2024年9月中旬,比亚迪员工总数突破90万人,超过大众成为全球员工数最多的汽车公司,短时间内员工人数增加15万人。
比亚迪员工下半年的激增,其背后原因在于比亚迪对于规模的扩张。结合比亚迪2024年逐月销量来看,其中除了2月份因春节因素比较特殊外,其余全年销量均呈上升态势。尤其是从10月开始,比亚迪月销量首次破50万辆,连续贯穿整个第四季度,可以说员工的增加直接提升了比亚迪的产能,也使得其市占率得到进一步拓展。
在比亚迪96.89万的员工中,其中技术人员达到12.29万人,再进一步细分其中研发人员达到12.16万人,比上一年增加1.88万人,同比增长18.24%。这些研发人员按照学历结构来看,其中博士学历增加幅度最大达到51.45%。
从比亚迪的员工规模,以及研发人员结构来看,比亚迪已经构建起一个科技化的企业结构体系。这种结构体系与粗放式增长模式有着本质区别。在粗放式增长模式下,企业往往侧重于单纯的规模扩张,如扩大生产场地、增加设备等,对人才质量和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不足。而比亚迪通过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和人员投入,优化人才结构,实现了向科技化方向的转型。这种科技化结构体系为企业带来了强大的创新动力,使其能够持续投入技术研发,不断推出创新产品和技术。
比亚迪不止是一家汽车公司
比亚迪2024年营收7771亿元,按照行业区分主要有交通运输设备及电气制造业(对应汽车、汽车相关产品)和日用电子器件制造业(手机部件、组装及其他产品)。
其中汽车行业营收达到6173.82亿元,为整体营收贡献8成,日用电子器件营收达到1596.1亿元,为总体营收贡献2成。相比于2023年,这两大行业营收均呈现同比增长态势,日用电子器件营收同比增速高出汽车行业6.9个百分点。
从非汽车业务来看,比亚迪主要涉及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二次充电电池及光伏业务等。在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方面,凭借领先的技术优势和强大的制造能力,深度参与客户的新产品开发,为全球客户提供一站式产品解决方案。
其业务广泛涵盖消费电子、新型智能产品等多元化领域,如在消费电子业务中,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安卓零部件和整机组装服务,并且在海外大客户业务方面份额持续提升。在新型智能产品业务上,3D打印机、AI服务器实现量产,液冷和电源产品完成开发,这些成果展示了比亚迪在非汽车领域的技术实力和业务拓展能力。在二次充电电池及光伏业务领域,比亚迪是全球领先的二次充电电池制造商之一。
比亚迪在电子消费类领域掌握了诸多底层智能技术。如在电子信息技术、AI技术、5G和物联网技术、热管理技术、新材料技术、精密模具技术和数字化制造技术等方面具备核心优势。比亚迪在电子消费领域的科技布局,对汽车业务也能产生积极反哺效应。其中比亚迪的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中,AI技术实现了更智能的语音交互和图像识别功能,提升了用户体验;5G技术保障了车辆与外界的高速数据传输,为智能驾驶提供了支持。
通过这些财报数据,可以看出比亚迪的业务多元化且相互关联。其非汽车业务的强大实力以及与汽车业务的协同发展,使其在市场中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因此不能简单地将其看作一个单纯的汽车企业,而应认识到它是一个在多领域具备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的综合性科技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