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在林芝见到了树龄足足有三千多岁的“世界柏树王”——西藏林芝柏园的巨柏。就在林芝八一镇东南方8公里处的巴结村。那里本是一处山坳,因自然生长的古老的柏树遍布而闻名。
走进巴结村远远地,就看见一棵棵的粗壮树干遍布山坡。尤其显眼处的柏树王,令人惊奇地发现,十几个人合抱都抱不过来。它那凸出地面的盘根错节的发达根系,扭成一条一条的麻花股。这种古木是林芝独有的树,叫作林芝巨柏,也称雅鲁藏布柏木,十分珍贵是国家二级保护树种。在世界柏树王的周遭,柏树分布的自然景观形成了具有观赏性的园林。每走两步都能看见茂密参天的大树。游览园林的过程也是沿着山坡不断攀登的过程,凉风习习中,人顺着木栈道蜿蜒向上,触手可及一棵棵古木的树干。山坡上的参天古柏平均树高有30米,平均直径超过100厘米,这些巨柏历经岁月洗礼,挺过风霜侵袭,动辄二千多岁,年龄最小的也都有几百岁。
传说,林芝巨柏是苯教开山祖师辛饶米保且的生命树。因此,这片巨柏林被当地的藏族人民视为圣地,并受到特别的尊重和保护。当时为了修建西藏的第一座寺庙——桑耶寺,奴隶们曾源源不断地运送木材,但当他们完成任务后,却发现被抛弃的木材,原地生根发芽,形成了今天的巨柏。传说来自民间的口口相传,是藏族人民敬畏自然,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记忆。
这些挺拔的巨柏古木扎根于青苍的天空下,荒芜的草地做它的点缀,四面环绕的青山是它的背景板。最具权威的柏树王,有3200岁之久,树高50米,胸径14.8米,曾经有人做过试验,需十几个成年人合围才能抱住它。为了保护这棵世界柏树之王,工作人员用白色的石墙围住它。树干上每一条纹路都彰显着它经历的沧桑岁月。站在柏树荫下,抬头看它的枝繁叶茂,入眼就是望不见边的绿意,只有几缕顽强的阳光顺着树叶的缝隙打到地上,照在人身上。三千多年的风吹雨打,三千多次日升日落,巨柏只是默默扎根土地,充实自己,稳固自己,不为外界所扰,它终长成了如今挺拔苍劲的模样。
山是有斜度的山,看到或多或少的树木起初都是垂直于斜坡生长,长着长着就追寻着阳光和雨露,扳正了身板,再也没有重心不稳而落倒的危险了。但也有个别树木,没能借助自己的力量稳住身体,于是往往会有一到三个木板支撑住树木。
都说小树的生长就像孩子的成长过程,我们小时候或多或少都会生病或陷入自我怀疑,我们体内的免疫力可以让我们抵抗外界的细菌病毒,最终能扳正身体,恢复健康。也有免疫力差的孩子,或求助家人朋友,或求助医生护士,自己内心的力量与外界的力量互不可缺。就像被木板支撑的小树,有了外界的加持,加上阳光雨露的滋养,又怎么不会向上生长,最终恢复健康。
越往里越能看见各种彩带,缠绕在树枝上,连接起一棵又一棵树,架起一座座“彩虹桥”。
藏族的朋友说,在树上挂不同颜色的哈达代表了不同的祝愿。每逢重大节日,或者考试升职等重要事情都可以在树上挂白色的哈达,以求平安通过。
不同的哈达也有不同的含义。白色哈达多代表对亲朋好友的祝福;蓝色哈达常用来祭奠神灵;红色哈达则多用于婚庆节日,也寓意着身体健康有活力;黄色哈达可用来祈求丰收或表达感激之情;绿色哈达象征着新生和希望,多用于新生儿的诞生;黑色哈达也常用于悼念仪式,表示对逝者的尊重和哀思。不同的哈达,代表了不同的祈福和祝愿。它是一种仪式,是连接人们感情的纽带,更是人与人之间美好祝愿的体现。
而现在这个“彩虹旗”又有不同的意思,这些彩色布条叫经幡。藏语音译叫“隆达”,又称“风马旗”,是西藏高原上一道独特的风俗,也是独特的风景。彩旗的颜色有蓝、白、红、绿、黄五种颜色,色序不能错乱,分别象征天空、祥云、火焰、江河和大地。同时融入了中华民族古老的五行说,也代表了金、木、水、火、土。
据传经幡源起藏族先民崇信自然的祭祀山神的仪式。经幡上多印有经文咒语、佛像神马等图案,悬挂经幡是千百年来流传于藏民族地区的一种宗教习俗。风每吹动一次经幡,就如同将上面的经文诵读了一遍。悬挂经幡的人会受到好运庇护,也有这样的说法:哪里挂有经幡,哪里就有善良和吉祥。
我学着身边的藏族朋友,在彩旗下拜了拜眼前的千年老者——林芝巨柏。三千年的风雨,三千年的季节轮转,它们是这样无声地坚固着这片土地,不只是现在,还有未来。对顽强生命的震撼,对大自然的敬畏让我发自内心地对眼前的古木行了一个礼。这不只是一个千年的树,更是精神文明的代表,是“活的文物”。
同行的藏族朋友说,这附近有一个神山叫“比日神山”。是西藏唯一的一座以自然资源为主题的动植物活体标本博物馆,也是游客了解西藏珍稀动植物的最佳场所,它好像一本林芝的百科全书。尤其三月末桃花开的季节,鸟语伴着花香,步入山间即有扑面的植物清香。
与朋友定好了接下来相约的比日神山的地点,我们就告别了林芝巨柏。但我的思绪仿佛还停留在园里。想着柏树王树干上历经风雨的古朴纹路,想着那三千年的历史。
(备注:本文首发于《流火》2024年四期)
作者简介
唐凤喆,女,鞍山市散文学会会员,西藏农牧大学学生。曾获苏州阅读节一等奖,获得国家级好读书一等奖学金,西藏自治区团体朗诵优秀奖等奖项。作品见于《佛山文艺》《民心》《流火》《燕都晨报》《松原日报》《钢都周报》等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