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陈忠实所著《白鹿原》面世,当即成为一部开天辟地式的经典著作,被誉为“中国乡土文学的巅峰之作”。



然而在参加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评选时,这部小说却遭到“排挤”,甚至还有一段十分戏剧性的经历。

如此佳作为何会有如此命运?它最后又是怎样“化险为夷”的?



若是现在到网上搜“陈忠实”这个名字,首先弹出来的标签便是“《白鹿原》的作者”。

《白鹿原》的确让陈忠实不朽,让他结结实实地大火了一把,大部分人也都是因为这本书才认识的这个作家。

不过很少有人知道,在写《白鹿原》之前,陈忠实就已经算得上是有所成就了。

他生在中国新旧交替的年代,经历了无数社会大变革,有一段独特的人生经历,并因此对人性百态有着深刻体察。



1965年,陈忠实发表处女作《夜过流沙河》,算是就此打开文学创作的大门。

可惜那时正处特殊动荡时期,他于此境况下无法再写也不能再写,直到十年后局势稳定才重新复出,以《信任》、《蓝袍先生》等中短篇小说崭露头角,拿下不少奖项。

就这样,他成为文坛叫得响名字的人物。

1982年,陈忠实调入陕西作协,成为在编“正规军”,开启了更为系统的文学研读与创作之途。

正是在这段时期里,他对巴尔扎克“民族秘史”观和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深深着迷,明确了自己向往的创作方向。



而他愈发钻研,愈感受到新的使命在给予他神秘召唤——那么我们的“民族秘史”在何方?

因此他定下决心,要写一部“死后可以垫棺做枕的书”,让已埋藏于历史烟尘中的民间记忆不朽。

他生于白鹿原,长于白鹿原,对白鹿原的一切实在是熟悉,至于白鹿原上苦命之人的悲惨宿命,更是他心中始终无法释怀的刺痛。于是写白鹿原,成为陈忠实最大念想。

民间走访之际,关中农村各地县志所载“贞洁烈女”的故事令他透过冰冷文字见到无数在压抑中苦苦挣扎的女性悲剧。

这便是那千千万万个“田小娥”。



八十年代宗法社会解体进程中,农耕文明在革命、战争和现代性冲击下崩塌与重生。

将此置于《白鹿原》的世界,便是白、鹿两个大家族,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缠绕与纠葛。

可以说,《白鹿原》的血肉来源于陈忠实在他脚下土地上的所见所闻所感。

为了写活这部作品,他打算倾尽所有。

1988年,陈忠实辞去山西省作协职务,回到西安东郊的农村老家,在简陋清苦的一间平房里进行写作。



屋内陈设简单,有床有桌即可,桌面不必繁杂,有纸有笔即可。

冬天天寒地冻,他只用蜂窝煤炉取暖,夏天燥热煎熬,他只用一把蒲扇纳凉。

只要往桌前一坐,他就成了一尊雕像,只知不分昼夜的奋笔疾书。

这一写,就是六年。

在这六年里,他用光了十七瓶墨水,单是写完的稿纸便摞了超过一米高。

终于到1993年6月,《白鹿原》成了!



人民文学出版社首印1.5万册,一周内全部售罄,随即紧急加印,至1995年这两年间,《白鹿原》累计卖出了五十多万册,真正诠释了何谓洛阳纸贵!

一书难求之际,甚至有盗版书贩子打出买《白鹿原》送贾平凹《废都》的噱头,引得社会一阵惊骇。

不过俗话说人红是非多,书红了也是如此,爱《白鹿原》的人对它爱不释手,称赞它是中国的《百年孤独》,评论家王蒙、雷达等人更是盛赞其“史诗品格”认为它“重构了乡土中国的精神图谱”。

但不爱它的人则痛批它违背政治主旋律,情节下流露骨,实在是难登大雅之堂。

此时书中关于田小娥的性描写、白灵被革命队伍误杀等情节,是守旧派的重点攻击目标,也是革新派所大为赞叹的文字灵魂。

这两拨人令《白鹿原》的评价两极分化,他们吵着吵着就吵到了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的评审中去。

茅盾文学奖,每四年评选一次,为中国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

按照规定,参评作品必须为评选年度前四年内首次出版的长篇小说,由中国作协团体会员单位推荐,或由评委直接提名。

《白鹿原》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荐参评,按照它当年的火爆程度,被提名当是必然。

初审阶段,由数十名评论家和学者组成初审委员会,筛选出二十到三十部作品入围。

而初审委员会中,恰有人对《白鹿原》嗤之以鼻。

甚至当时作协内有大领导都对其持否定态度。

他们认为,《白鹿原》的性描写和政治倾向存在“导向问题”,这使得部作品“很危险”。而其中对革命内部斗争、国共合作与对抗的描写更是微妙,稍一解读便容易引发意识形态上的争议。

另外,田小娥的性反抗,黑娃的土匪经历等则被质疑有违文学的道德性。



但是《白鹿原》在全社会的火爆程度有目共睹,它的影响力不容小看,这几个情节真的那么不堪吗?

另一边,对《白鹿原》持肯定态度的评论家们自然绝不松口,他们认为此类情节并非冗杂污秽,恰是此番大胆的描写才更加彰显了《白鹿原》的深邃。

双方争执不下,组委会无奈决定折中,提出“修改后可获奖”。

这可是开创了“茅盾文学奖”历史上罕见的“有条件获奖“先例。

为了让作品活下去,陈忠实只得妥协。他将田小娥与鹿子霖的性爱细节、白灵在延安肃反中被活埋的惨烈过程,以及朱先生预言的段落等共四万余字全部删除,这才令《白鹿原》得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对此,陈忠实曾坦言,删减这些段落时像割自己的肉一样痛。

幸而2006年时,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了完整未删减版的《白鹿原》,再掀《白鹿原》热潮。

后来经过文学界的再三平反之后,2012年矛盾文学奖评委会公开表示:“原版《白鹿原》的艺术价值更完整些,当年的删改应是时代的遗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