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期政治
1.荷兰的新殖民政策
从1830开始,荷兰殖民当局在印度尼西亚实行强迫种植制。规定农民必须把大部分土地和时间用于种植欧洲市场所需要的农作物,并按规定价格卖给殖民政府。19世纪中期以后,由于荷兰本国工业资本的发展和印尼农民的不断反抗,荷兰被迫废除强迫种植制,对印尼实行新殖民政策。
1863年,殖民当局废除了丁香、豆蔻的强迫种植制度;1870年,又通过了糖业法和土地法。糖业法取消了对甘蔗的强迫种植,允许私人资本经营种植园。其他作物的强迫种植制度也陆续废除,只有咖啡的强迫种植一直维持到1917年。
土地法规定,凡不能确证私有权的土地一律收归国有。外国人可以租种国有土地,以75年为期限,但期满后还可续租。农民无权出卖土地给非印尼人,但可以在25年的期限内租给外国公司或商人。荷兰殖民政府利用土地法,从农村公社夺得大片土地、牧场和森林。
新殖民政策的实施,使以荷兰为首的外国资本大量涌入印尼。不少荷兰资本家利用印尼丰富的天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开矿设厂,经营种植园。这就促进了农业中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加速了农民分化的过程,印尼逐步沦为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亚齐人民的抗荷斗争
亚齐是苏门答腊岛上最大的伊斯兰教独立国,临近海上交通要道马六甲海峡。英国为了使自己在印度和新加坡的利益不受到其他资本主义强国的威胁,宁愿让较弱的荷兰独占印度尼西亚。1871年,英荷签订了《苏门答腊条约》,荷兰把西非黄金海岸殖民地让给英国,英国则允许荷兰侵占亚齐。
1873年3月,荷兰派战舰入侵亚齐,挑起亚齐战争。4月,荷兰陆战队在亚齐首都登陆,遭到亚齐军民的顽强抵抗。荷军指挥官古来尔被当场击毙,被迫撤军。12月,荷军再次进犯。于1874年1月占领首都哥拉拉查(今班达亚齐)和王宫。亚齐素丹马赫穆德.夏被迫撤往山区,不久病故。荷兰殖民当局宣布将亚齐并入荷属东印度领地。
但是,亚齐人民并没有停止反抗。他们在新素丹的领导下,开展游击战争。80年代以后,亚齐著名的伊斯兰教首领杜固.蒂罗、杜固.乌玛等人号召人民进行讨伐异教徒的圣战。杜固.乌玛曾诈降荷兰殖民者,得到武装和金钱后,反戈一击,使荷兰军遭受重大伤亡。1899年,杜固.乌玛在战场上牺牲。
荷兰殖民者一方面调集重兵,进行讨伐,一方面拉拢亚齐的封建上层分子,宣布保留封建主的领地继承权和原有称号。大封建主在威胁利诱之下,陆续投降。1903年,亚齐素丹被捕,被迫接受荷兰的统治。大规模的抗荷斗争停止了,但分散的游击战争一直持续到1912年才结束。
3.萨敏运动
19世纪90年代,由爪哇岛的一个贫苦农民萨敏领导的反荷反封建的农民运动,史称"萨敏运动"。萨敏主张:一切土地、森林、牧场不应被殖民当局和封建主占有,而应成为农民的公共财产,土地由农民共同耕种,分享收获,人人都应劳动,不能不劳而获。他还主张反对荷兰的殖民统治,拒绝纳税。在斗争方式上,他主张和平抵制,反对使用暴力。这些主张反映了农民要求土地和摆脱殖民统治的愿望,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
从1905年起,运动超出了和平抵制的范围,农民开始用暴力夺取地主的土地,赶走税吏。个别地方发生农民武装起义。殖民当局残酷镇压萨敏运动。1907年,萨敏和另外8个运动骨干被逮捕流放。但是,农民斗争并未停止。1914年又发生暴动。1917年另一领袖卡西加也被流放,萨敏运动才被镇压下去。
4.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产生和工人的觉醒
随着印度尼西亚民族资本主义的缓慢发展,在20世纪初,印尼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开始形成。一些受西方文化影响具有自由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要求取得受教育和欧洲人平等的权利,改变妇女的无权地位。贵族官僚家庭出身的拉顿.阿章.卡尔蒂妮(1879-1904年),在她短暂的一生中,为反对旧氏婚姻,争取印尼妇女受教育的权利而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1905,无产阶级首先组织起来。印尼铁路职工成立了第一个工人阶级组织国营铁路工会,但领导权控制在改良主义者手中。1908,在三宝垅成立了包括国营和私营铁路工人的工会组织。它团结广大工人,为他们的利益而斗争。在其影响下,其他工商部门、机关、学校也先后成立了工会组织。
1908年5月20日,爪哇退休医生瓦希丁.苏迪罗.胡索多在雅加达医科学校学生的协助下,成立了印尼第一个民族主义政治团体至善社。其宗旨是重振爪哇传统文化,提倡发展教育,促进农业、工业和商业。至善社的成员主要是青年学生、爪哇贵族和政府文职官员。到1909年底,拥有40个分会,会员1万人,被官方承认为合法团体。由于至善社在唤醒民族意识方面起过积极作用,后来印尼政府将至善社成立的日子定为"民族复兴节"。
1911年,印尼的花裙商在梭罗成立了伊斯兰商业联盟。该联盟反对外国商人对印尼的掠夺,提出维护民族利益和伊斯兰居民利益的主张,吸收工农群众参加。1912年,改名为伊斯兰联盟。联盟的任务是救济贫穷盟员,发展民族企业,保护伊斯兰教的纯洁。1914年成立中央伊斯兰联盟,奥马尔.赛义德.佐克罗阿米诺托任主席。随着印尼民族主义运动的发展,伊斯兰联盟逐步由商业性组织变为政治组织。1913年时,它已拥有8万会员。1917年伊斯兰联盟第2次代表大会通过具有广泛政治要求的原则宣言和行动纲领。文件提出人民参与政治,建立地方议会,取消种族歧视,宗教平等,主要工业民族化,改善农业和教育等要求与主张。到1919年,伊斯兰联盟会员达250万人,成为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群众性政治组织。
1912年,由道.台敢尔和一群同荷兰社会民主党有关的印欧人(印尼-欧洲人)建立的东印度党也开始活动。其成员大多数是出身于荷印尼混血的知识分子,在殖民政府中充当中下级官吏。东印度党要求实现民族独立,被殖民当局取缔。
1914年5月,在三宝垅成立了由荷兰社会主义者斯内弗利特领导的东印度社会民主联盟。这是一个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组织。联盟提出争取印尼独立,实现社会改革等要求。它在工人及其他劳动人民中积极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活动。东印度社会民主联盟的活动,为印度尼西亚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