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春菜鲜嫩满田园。”清明节气,雨润万物,正是春菜最鲜嫩、营养最丰沛的黄金期。民间流传着“春食五宝,百病不扰”的说法,这五种时令春菜,不仅承载着传统饮食智慧,更暗合了“祛湿养肝、健脾和胃”的养生之道。它们以自然之馈赠,滋养着我们的身心,让我们在品味中感受春天的气息。


艾草:祛湿驱寒的“青团灵魂”

“艾草青青,驱邪避秽。”艾草,这株看似平凡的植物,却是清明食俗的核心食材。古人认为其“通十二经,逐寒湿”,尤其适合清明前后湿气重的气候。

在江南地区,人们将艾草制成青团,既应景又养生。青团色泽碧绿,清香软糯,一口咬下,仿佛能嚼出春天的味道。而艾草煮水泡脚,更是内外兼修,驱散寒湿,让身体倍感轻松。


推荐做法:艾草青团

取新鲜艾草,焯水后打成汁,与糯米粉揉成团。包入豆沙或咸蛋黄肉松馅,蒸熟后,一个个碧绿的小团子便呈现在眼前。咬一口,艾草的清香与馅料的甜美交织在一起,令人回味无穷。


荠菜:清肝利湿的“田间灵丹”

“三月三,荠菜当灵丹。”此时的荠菜,叶片肥厚,花蕾初绽,民间称其为“护生草”。

荠菜虽不起眼,却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在春天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里,吃上一盘荠菜豆腐羹,仿佛能洗净一身的疲惫和尘埃。


推荐做法:荠菜豆腐羹
嫩豆腐切丁,荠菜焯水切碎。与高汤同煮,勾薄芡后淋上蛋花,撒上白胡椒粉提鲜。这道羹汤清淡中透出田野的清香,尤其适合老人和孩子食用。


春笋:破土而出的“健脾鲜王”

“雨后春笋节节高,脆嫩如玉满盘中。”清明前后的春笋,脆嫩如白玉,被誉为“素食第一品”。

春笋富含膳食纤维和植物蛋白,能促进消化、增强脾胃运化功能。在春天这个肝气旺盛的季节里,吃上一盘油焖春笋,既能满足味蕾的享受,又能调养身体。


推荐做法:油焖春笋
带泥春笋保留笋衣,焯水去涩后切段。热油加冰糖炒出焦糖色,下笋段翻炒至裹满酱汁,淋上酱油、黄酒焖至收汁。这道菜咸甜交织,佐酒下饭皆宜,是春季餐桌上的佳肴。


香椿:健脾开胃的“树上珍馐”

“香椿芽嫩如丝,春味浓郁满枝头。”香椿芽是春季限定的“树上蔬菜”,其独特香气源自挥发性芳香物质,能唤醒蛰伏一冬的味蕾。

在春天这个生机勃勃的季节里,吃上一盘香椿拌豆腐,仿佛能品尝到春天的味道。那滑嫩的豆腐与清脆的香椿芽交织在一起,再淋上芝麻酱、蒜泥、生抽调成的酱汁,简直是人间美味。


推荐做法:香椿拌豆腐
嫩豆腐切块焯水,香椿芽焯烫后切碎。二者拌匀后,淋上芝麻酱、蒜泥、生抽调成的酱汁。这道菜口感滑嫩与清脆并存,是春日餐桌上的经典凉菜。


韭菜:升阳护肝的“春韭千金”

“春初早韭,秋末晚菘。”清明时节的韭菜,根茎饱满,辛香中带甘甜,是疏肝气的天然佳品。

在春天这个阳气升发的季节里,吃上一盘韭菜炒河虾,仿佛能感受到春天的温暖和活力。那虾红韭绿的色彩搭配,更是让人食欲大增。


推荐做法:韭菜炒河虾
河虾爆炒至酥脆,加入韭菜段猛火快炒,撒盐、白糖提鲜。这道菜虾红韭绿,春意盎然,佐粥下饭皆宜,是春季不可错过的美味。




春菜生长于湿润的土壤或枝头新芽,其性味多辛甘微苦,正可疏解冬季积滞的燥热,调和肝脾。顺应时令而食,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智慧。
艾草之温、荠菜之平、春笋之甘、香椿之苦、韭菜之辛,五味均衡搭配,暗合中医“春养肝,夏养心”之理。通过食物性味的调节,达到身体内部的平衡与和谐。
艾草青团喻“团圆安康”,荠菜豆腐兆“清白富贵”,春笋破土寓“节节高升”。每一口春菜,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美好的寓意。


小贴士


  • 艾草青团冷藏后口感会变硬,复蒸时垫上粽叶可保持软糯。

  • 香椿含亚硝酸盐,焯水1分钟可去除70%以上,食用更安全。

  • 春笋草酸含量高,焯水时加一勺米醋去涩更彻底,口感更佳。

“一口春膳一季鲜”,清明食五宝,既是舌尖上的享受,亦是顺应天时的养生之道。备齐这五样春味,让传统滋味滋养身心,迎接盎然春意。在这个充满生机的季节里,让我们一起品味春天的味道,感受大自然的馈赠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