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龙飞

随着各地心理健康门诊频频出现青少年的身影,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引发人们担忧。各地中小学纷纷开出体育“药方”,取得一定成效。

一次次酣畅淋漓的亲子篮球赛,抚慰着成长的烦恼;一场场趣味游戏,舒展了小小少年的眉头,让他们更加悦纳自我……实践表明,体育运动不仅是强身健体的途径,更是增强青少年心理韧性的良方。

数字时代,体育运动对心理的修复作用颇为有效。调研数据显示,每周参与3次及以上中等强度体育活动的青少年,电子产品成瘾的发生率显著降低。走进户外,在阳光下运动,不仅能保护视力、提神醒脑,还能获得愉悦感。

如今,体育教育越来越科学,“以体强心”的理念日益得到重视。上海一所学校将抗压训练融入障碍跑项目中,当学生在跨栏时跌倒,老师不再简单催促“快起来”,而是引导他们调整呼吸,学会把挫折感转化为继续前进的动力。在运动中学会情绪管理、自我调节,有助于降低心理问题的发生概率。

“班班有比赛、人人都参与”,集体运动所营造的协作共赢场景,还能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当孩子们在球场上学会处理冲突,在接力赛中理解责任,在互动中加深友谊,成长的旅途将留下更多难忘故事。

我们欣喜地看到,体育运动正成为越来越多青少年的“减压阀”。用强健的体魄甩掉“脆皮人”的标签,用乐观的心态消解郁闷,他们将更好地把握住人生的方向盘,拥有更幸福和美的生活。

《 人民日报 》( 2025年03月27日 16 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