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3月25日,白俄罗斯总统就职典礼在明斯克独立宫举行。
当86%的得票率与西方制裁名单相撞

2025年1月26日,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第七次当选,明斯克的投票站外飘着雪,国家电视台反复播放着工业区烟囱冒出的白烟和农民收割马铃薯的镜头。而在布鲁塞尔,欧盟外交与安全事务高级代表卡娅·卡拉斯正冷着脸宣布“不承认这场选举”——这一幕像极了四年前的重演,只不过这次,卢卡申科的得票率从80%攀升到了86%。


一个被全球舆论撕扯的国家,一个被称作“欧洲最后独裁者”的强人,究竟凭什么让西方咬牙切齿却又无可奈何?

地缘夹缝中的“钢索舞者”

白俄罗斯地图像一块被挤压的琥珀,西面是波兰立陶宛的北约前线,东面是俄乌战火的余烬。卢卡申科在就职演讲中意味深长地说:“我们不需要别人的民主样板,只需要活下来的智慧。”

这份“智慧”的具象化,是2024年12月与普京签署的《俄白联盟国家安全保障条约》。条约规定两国将动用“一切手段”保卫共同边界,甚至允许在白俄境内部署核武器。当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惊呼“俄罗斯的核匕首抵住欧洲咽喉”时,明斯克街头的小贩却在讨论中国援建的汽车厂何时投产——那里生产的电动卡车即将通过中欧班列运往汉堡。

这种战略平衡术的精妙,在于同时抓住三张牌:

军事捆绑俄罗斯:2024年白俄军费占GDP1.5%,远低于北约国家,却通过俄军驻防获得远超自身实力的威慑力;

经济向东突围:加入上合组织和金砖伙伴国后,白俄对亚洲出口占比从2019年的12%跃升至2024年的29%,中白工业园吸纳了来自23个国家的98个项目;

民生维稳:政府补贴维持着每公斤0。5美元的面包价格,尽管通胀率达5。2%,但9。5%的可支配收入增长让多数人选择沉默。

“我们不是谁的卫星国,而是各方都需要的地缘支点。”一位常驻明斯克的法国记者如此总结。

背后的“选举方程式”

反对派领袖季哈诺夫斯卡娅在立陶宛的酒店套房里对着CNN镜头控诉:“他们甚至懒得伪造得逼真些!”但鲜少人注意到,选举委员会公布的细节中藏着更复杂的密码:

候选人筛选机制:5位参选者中,得票第二的共产党第一书记瑟兰科夫仅获5。32%,他的竞选纲领写着“支持总统的外交政策”;

农村票仓:占总人口30%的农业地区贡献了卢卡申科72%的选票,那里至今保留着集体农庄制度,拖拉机手月薪500美元已是城市白领的两倍;

媒体管制艺术:国家电视台每天用45分钟播放俄乌战场画面,主持人总会补上一句:“感谢总统让我们远离战火。”

这让人想起1994年的卢卡申科——那个承诺“清除腐败”的审计委员会主席,如今却把“稳定”二字刻成了国家图腾。当他在投票站抱起农妇的孙子合影时,反对派在社交媒体发起的#虚假选举#话题下,最热评论却是:“至少超市货架是满的。”


未来的三重悬崖

卢卡申科在胜选后首次出访选择了阿斯塔纳,那里正在召开上合组织能源部长会议。观察家注意到两个细节:他特意佩戴了中国制造的智能手表,又与俄罗斯代表密谈两小时——这或许暗示着白俄罗斯未来的风险与机遇:

经济钢丝:要维持4%的GDP增长,需在2026年前将高科技产业占比从18%提升至25%,但西方芯片禁运让明斯克机床厂被迫改用中国二手设备;

代际裂痕:30岁以下青年失业率14%,其中43%考虑移民,TikTok上流行着把总统演讲混音成电子舞曲的短视频;

盟友的代价:俄白联盟条约规定“共同防御”,但没人说清如果俄军战机从白俄机场起飞袭击基辅,明斯克要承担多少连带制裁。

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祝贺卢卡申科时用了“令人信服”一词,这个词在斯拉夫语中既有“胜利”之意,也暗含“需要说服”的微妙双关。

强人政治的时间胶囊

走在明斯克的胜利大街上,你能看到华为旗舰店与苏联式百货大楼比邻而立,穿加拿大鹅羽绒服的青年在列宁像下自拍。一位退休教师对我说:“我们就像坐在老爷车里的人——明知它跑不快,但谁也不敢跳车,因为外面正在下刀子雨。”

当卢卡申科在就职典礼上亲吻宪法时,欧盟宣布冻结白俄钾肥公司的海外资产。但在次日,中国商务部宣布将白俄罗斯乳制品进口关税从15%降至8%。这场持续30年的生存游戏里,明斯克早已参透一个真理:在大国博弈的缝隙中,有时候“不自由”的稳定,恰恰是弱者的护身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