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改变世界格局,乌克兰的命运也因此巨变。乌克兰继承苏联大量的军事遗产,包括176枚洲际导弹和1240枚核弹头,使其瞬间成为核大国。但这些武器并没有在乌克兰停留太久。

1994年,乌克兰与美国等国达成协议,销毁境内核武器以换取经济援助。然而,美国最初只提供1.75亿美元,远低于乌克兰期望的28-30亿美元。后来,加上铀原料出售分成,乌克兰总共获得约10亿美元。这与乌克兰放弃的核武器的战略价值相比,微不足道。

乌克兰国内对于是否保留核武器存在争议。军队中许多人倾向于保留战略核武器,因为核武器对国家安全至关重要。拥有核武器意味着在面对外部威胁时有更强的防御和谈判能力。军人希望用核武器保障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另一些人,主要是知识分子,主张弃核以获取西方的信任和支持。他们认为放弃核武器可以使乌克兰融入西方经济和政治体系,获得更多发展机会。核武器不仅维护成本高昂,还会使乌克兰在国际上受到压力。

最初,乌克兰领导人倾向于弃核,但希望能卖个好价钱。1992年,乌克兰运走战术核武器。但美俄两国在援助等问题上改变态度,乌克兰的立场也随之变化。1993年,乌克兰议会宣布国家为核国家,试图争取更有利的谈判条件。

1994年,乌克兰最终承诺销毁战略核武器。之后,新当选的领导人最初想保留部分核武器,但在劝说和资金诱惑下,最终放弃。这一系列决策反映乌克兰国内不同利益群体的博弈,以及国际压力对决策的影响。

美国和俄罗斯对乌克兰施加巨大的压力。美国出于防止核扩散的考虑,要求乌克兰在2000年前销毁所有核武器。美国担心乌克兰拥有核武器会威胁其国家安全和全球地位。俄罗斯也不希望乌克兰拥有核武器。乌克兰与俄罗斯接壤,拥有核武器会对俄罗斯构成威胁。俄罗斯也担心乌克兰的核力量被外部势力利用。

美俄两国在这一问题上有共同利益,因此对乌克兰形成夹击之势。在国际上,美俄主导关于乌克兰核问题的讨论,营造必须弃核的氛围。在经济和政治上,美俄也对乌克兰施压和利诱,最终迫使乌克兰弃核。

俄乌冲突爆发后,乌克兰局势巨变,国内对当年弃核的决定产生后悔。冲突中,乌克兰面临俄罗斯的军事压力,国家安全受到威胁。国内出现重新拥核的声音。尽管相关言论后来被澄清,但还是引起欧盟的不安。欧盟担心乌克兰重新拥核会破坏地区稳定。

此前,乌克兰也有人公开要求重新拥核。他们认为弃核使乌克兰失去威慑力,导致国家在面对威胁时处于被动。这些事件表明,乌克兰当年的弃核决策产生复杂影响。重新拥核的声音反映乌克兰对国家安全的担忧和对当年决策的反思。

但现实中,乌克兰要重新拥有核武器面临诸多困难。国际社会对核扩散问题高度敏感,不会轻易允许乌克兰发展核武器。乌克兰自身的经济和技术实力也难以支撑其重建核武库。这种后悔和现实困境之间的矛盾,将继续影响乌克兰的未来以及地区安全。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