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石牌村的打工人,正在为恶房东“电费刺客”痛哭流涕时,佛山租客早已用省下的差价,实现了猪脚饭自由。

广佛这对“湾区双子星”,本就同煲一盅老火汤,但在各自城市的城中村江湖里,却演绎着截然不同的生存剧本。

正如粤剧里的生旦双绝,一个唱西关,一个演琼花,冷暖自知。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广佛城中村的不同,每个细节里,事实上都藏着城市的最精彩的生存博弈。



01.

规模对决:

超500万广漂 PK 82万打工人

0帧起手, 一图看清广佛城中村的核心差异



广州是中国城中村数量最多的一线城市之一,高楼大厦的缝隙间穿插着密密麻麻的“老破小”。

仅官方认定的城中村就多达272个,占地面积达535平方公里,容纳了500多万的外来人口,这个数量相当于一个中型地级城市的人口,约占广州市常住人口总数的1/3。

换句话说,在广州,每3个人里,就有1个人生活在城中村。



更要命的是,这些城中村分布在天河、海珠和越秀等几个老城区,都是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地段。

试想一下,如果全部就地安置,就要提高容积率,导致区域规划、公共服务设施等承载压力过大,后续会引发一系列“城市病”。

再加之历史发展更早,广州城中村普遍呈现“握手楼”“一线天”的高密度形态,潮湿、噪音问题较突出,居住压抑感更强。

下面就是淘房君在天河村的实拍图,楼间距0.8米,伸手可帮邻居关灯,类似这样的生活环境,在广州城中村里面,比比皆是。



反观佛山,超千万人口里面,不到十分之一的居住在城中村里面,而且主要分布在郊区工业区附近,方便外来务工人员居住生活。

佛山城中村给人的整体感觉是建筑密度相对较低,部分区域楼间距较宽,采光通风条件较好。

直白点就是没有那么脏乱差。



这两者的差异,本质上是两种城市化路径的投射:广州的城中村是人口洪流的应急容器,佛山的城中村则更像城市进化缓冲带。

02.

租金对决

100碗猪脚饭的经济学

前面提到,广州城中村(如天河车陂、白云棠下)因靠近市中心或产业聚集区,租金涨幅快,单间月租普遍超千元,生活成本压力更大。

尤其是地铁口房源,坐2望3,对广漂或者刚毕业的学生而言,不是很友好。

初步估算,同类型城中村同面积房源,佛山整体租金水平,可能仅为广州的50-70%

尤其是距离广佛交界稍远的区域(如南海狮山、顺德大良等),生活物价(如餐饮、日用品)也略低,对低收入群体更具吸引力。



这里引用猪脚饭经济学举例,更直观来看出两城城中村的生活成本。

从下图可以看出:

  • 广州石牌村的单月居住成本约2800元≈187碗猪脚饭(15元/碗)
  • 而佛山深村的单月居住成本约1200元≈84碗猪脚饭(15元/碗)



真正的差距藏在细节里:

广州租房刺客三件套:1.5元/度商业电费、5元/吨水费、200元/月管理费,让夏天想开空调的小编犹犹豫豫,只能天天赖在办公室加班摸鱼。

而佛山直接福利局:0.8元民用电+包月清洁服务,省下的钱够每天加料一碗双皮奶,大份的那种。

广漂小苏在佛山考察后惊呼:“原来省出的房租真能吃到工伤!”

这场广佛城中村租金对决,表面上是房租差100碗猪脚饭的经济账,实则是一场关于生存尊严的终极较量。

03.

改造对决

推土机下的造富神话

广州城中村旧改的传奇故事太多了。

前几年珠江新城有个创业公司因为B轮融资失败,资金链断了,公司马上要关门了, 保洁阿姨听说了,拿出了1000万帮公司完成融资,从保洁阿姨摇身一变成为公司股东。

原来阿姨是猎德村村民,拆迁后坐拥8套房和千万现金, 阿姨不爱打麻将就喜欢搞清洁,阿姨说喜欢公司的氛围,员工对她都很礼貌尊重,不希望大家离开。

这样的保洁阿姨给我来一打。

此外,电影《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的里面的原型冼村,杨箕村回迁宴摆1500桌,番禺沥滘城现场堆起来现金墙...



可以说,在推土机下,广州城中村改造,缔造了一个个财富神话,村民们数钱数到手抽筋。

佛山同样也有不少城中村旧改,让村民从中赚得盆满钵满。

比较著名的有但分到300多万的佛山马村阿姨,面对镜头采访时,表示一样出来卖菜,气质过于朴实。



有意思的是,佛山在推进旧改的同时,非常注重对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整体改造以保留为主。

最著名的莫过于岭南天地项目,自2007年启动开始,岭南天地所在的祖庙-东华里街区,成为了佛山老城内文物古迹最为密集、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历史街区。




广州城中村也好,佛山城中村也罢,本就是大湾区最般配的鸳鸯锅。

曾经每天往返于摩天大楼的追梦者,无论是居住在高档的洋房小区里,还是通往出租屋的那条昏暗小巷,必定能随着这座城市一同成长,在繁华中逐渐找到自己的位置。

希望每一个来到佛山的朋友,最终都有能力留下,也有勇气离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