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上统一领取的白大褂,拖着行李箱、抱着大纸箱,一群“文物医生”走进透明的考场,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文物病害分析、修复方案制定与实施的全过程。围观考试的不仅有评委,还有上博东馆的观众。

“保护文化遗产 弘扬工匠精神”2025年上海市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3月26日在上海博物馆东馆启动,这是首次在全市范围内举办的展示文物修复技艺的重大赛事。

医用棉、吹风机,工具五花八门

此次大赛设金属文物修复、陶瓷文物修复、纸张书画文物修复三个组别,采用“理论+实操”考核模式,理论笔试占比20%,实操环节占比80%。上午进行了理论考试,吃过午饭,下午就开始实操比试。


笔试现场

考试地点位于上博东馆四楼文物保护修复体验馆,透过落地玻璃窗往下看,考生的动作一清二楚。站在考场里往上看,也能看到“头顶”上挤满“围观群众”。不过,考生们全神贯注,无暇顾及这些。不少观众经过,忍不住看上几眼,其中还有外国观众。


围观群众里还有外国观众。 钟菡 摄

在陶瓷文物修复项目评委,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授蒋道银看来,这充分体现此次比赛的公开、公平、透明,也是该类比赛中首次实现。


考试用品如同“文物盲盒” 钟菡 摄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提前进入考场,看到每张桌上都放了贴着封条的纸盒,里面装着的就是比赛中需要修复的器物。“我们用的并非模具,都是不定级的真文物。”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黄河介绍,上博在比赛前做了大量准备和布置工作,这些修复作品都是特别挑选的大小接近、修复难度差不多的器物,基本上一天半内可以修复完毕。

桌子上摆放了琳琅满目的修复道具供学员选择,很多东西令人意想不到,比如医用脱脂棉等。“陶瓷修复中用到的很多材料都是牙医的材料”,蒋道银介绍,小众的文物修复常常要向大众的医疗领域借材料,在材料上不计成本,“修复的文物价值很高,一定要做到极致。”


医用棉、电烙铁都是修复用具 钟菡 摄


医用棉、电烙铁都是修复用具 钟菡 摄

考试中,允许学员自带工具。“选手们会有自己用得顺手或自己发明改造的工具,这也是文物修复装备提升的体现。”黄河说。

记者发现,这些自带工具五花八门,不少学员带了热水壶、吹风机等,零零碎碎装满一整个行李箱。上海城建职业学院的周煜宇带了60多件工具,打磨膏、砂纸、棉球等都是提前准备好的,“有点紧张,我的老师、同学都在外面看着。”他表示,参加这次比赛更多是为了学习。


很多人都自带了电吹风。 钟菡 摄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王筱淇在陶瓷组考试,她带了打磨机、气泵等,“自己用顺手的就带过来,也有自制的工具。”

从考场外的落地玻璃窗往下看时,记者好奇一位考生桌上的粉红色“微波炉”,他的亲友立刻从旁科普,“这是特制的小烤箱”。桌子上还有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小道具是“祖传”的宝贝,“这把日本进口喷枪是上世纪80年代的,至今依然好用。”


评委认真打分。 钟菡 摄

每个考试组别有三个裁判在现场巡回,观察学员的操作步骤是否完整、规范,并在手里拿着的细致表格上打分。纸张书画文物修复项目评委、中国丝绸博物馆研究馆员汪自强介绍,在书画修复考试中,“全色”步骤的占比最高,分值占到25分,修复完毕后,把场地整理干净也是得分项。

尽管不同学员起手步骤不同,但一拿到文物就直接动手的恐怕分数要打折扣。“就像去医院时,不通过一系列体检报告,就马上吃药是不行的。先观察病害、设计方案,认知清楚后再修复,才是科学合理的步骤。”金属文物修复项目评委、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李玲说。

打游戏、追星不妨碍爱上“冷门绝学”

“选手队伍里,有来自全市文博单位从事文保修复工作的专业人员,也有开设相关专业的院校师生,既有文物修复领域的中坚力量,也有文保事业发展的未来希望。”上海市博物馆协会副会长李峰介绍,此次比赛共有来自13家文博单位和相关院校的34人报名,经专家遴选,22位选手正式参赛。最后评选出的优秀选手将代表上海参加全国比赛。“在文物修复文物保护方面,上海人才辈出,此次技能大赛希望发掘新人、培养新人,让文保修复技艺后继有人。”


启动仪式现场 钟菡 摄

排队等候入场时,拎着印有动漫图案纸袋的王筱淇引起记者的注意。她背的双肩包前面是透明的,里面摆满“棉花娃娃”,这一身装备和这门冷门绝学显得颇有反差。“袋子是向同学借的”,她笑着解释,自己是“00后”追星女孩,娃娃是一个韩国男团的衍生设计。“喜欢潮流,并不妨碍我们同时喜欢传统。”她说,自己班上很多同学都喜欢二次元或追星,但更热爱文物修复。谈到这一行业吸引自己的魅力,她表示,“我其实有点社恐,不爱跟人打交道。有时候坐在工作室里,独自修复文物觉得很治愈。只要没有人打扰,我可以专心地想干多久就干多久。”


抽完签,选手们就拖着行李箱去考场。 钟菡 摄


选手们的行李箱 钟菡 摄

近日,文旅部开展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工作,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张珮琛和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杨蕴分别入选“青铜器修复及复制技艺”“古陶瓷修复技艺”传承人,上博此次参赛的选手中有他们的同辈,也有学生一辈。

“90后”王南丁就是张珮琛的徒弟,已在上博工作三年,此前留学意大利学习文物修复。他的桌上放着一个装工具的小盒子,盒子内侧贴了许多贴纸,有“线条小狗”、《原神》里的角色形象,还有自己做的青铜器文物模型。王南丁的母亲是考古工作者,他在考古所大院长大,从小耳濡目染,长大后选择了文保专业。


王南丁放工具的小盒子。 钟菡 摄

“之前我也会去参加一些动漫游戏展会,这种爱好和修文物并不冲突。”王南丁说,就像有些人喜欢制作高达模型,所需要的耐心、精力,包括一些步骤和文物修复非常像,“修文物,我有时也会把它们想象成古人的手办,能修好,很有成就感。如果你喜欢,就会投入,并不觉得枯燥。”

业内老法师、来自上博文物保护科技中心的钱青参赛心态很稳,“很开心看到很多年轻人参赛,我们一直呼吁加强修复人才梯队建设,有这么多人参加,对传统文化复兴、对文物来说,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看到学生参赛,我也有点紧张。”张珮琛介绍,很多修复师长期修复经验很足,但对理论可能有所生疏,学生们强于理论,但实操往往是弱项。有些年轻人用的方法和材料比较新,突破传统的认知。“比赛给选手互相交流和切磋的机会,对整个行业的传承和创新有很大帮助。”


考试现场 赖鑫琳 摄

李玲也认为,“比赛是全面考量的过程。老法师参赛,有行业示范作用,也能对自己有更清晰认知。年轻人可以找到今后职业发展方向和在行业里现有的状态。”

截至2024年底,上海市博物馆藏品总量达226万件/套,馆藏珍贵文物24万件/套,对文物修复专业人才的需求较大。随着文物保护专业学科地位显著提高,越来越多高校开设了相关专业,复旦大学、上海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设有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学科建设不断加强,为高层次文物保护修复人才培养添砖加瓦。


启动仪式现场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文物局)党组成员、上海市博物馆协会会长、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表示,期望通过这次比赛,不仅提供一个同台竞技、切磋技艺的机会,也为培养全市文物领域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创造机遇和动力,不断提升文物修复技艺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众参与度,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向义海表示,本次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是市级层面首次举办的全面展示文物修复技艺的重大赛事,进一步弘扬工匠精神,提升本市文物行业修复水平和整体形象,全面推动文物修复事业高质量发展。

本次大赛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文物局)主办,上海市博物馆协会承办,上海博物馆协办。比赛于3月26日至27日开展,持续两天。


考试现场 赖鑫琳 摄


考试现场 赖鑫琳 摄


考试现场 赖鑫琳 摄


考试现场 赖鑫琳 摄


考试现场 赖鑫琳 摄


考试现场 赖鑫琳 摄


考试现场 赖鑫琳 摄


考试现场 赖鑫琳 摄


考试现场 赖鑫琳 摄

原标题:《上海首次开考:“文物医生”同台竞技,观众在“头顶”全程围观》

栏目主编:施晨露 题图来源:赖鑫琳 摄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钟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