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130多年前,美国军事理论家马汉的海洋霸权思想,特朗普掌握了精髓。

要硬控巴拿马运河、拿下格陵兰北极新航道、打击也门胡塞、剑指红海航运。上任不到两个月,特朗普围绕全球海上“咽喉”动作不断。同时,华盛顿对外收购港口、对内新设“造船办公室”。聚焦海运,美国政府的组合拳是一套又一套。背后的逻辑不难理解:谁拥有控制海上交通的能力;谁就能控制世界贸易。但美国都当了几十年全球头号海洋强国了,为什么现在还要加码?

一、得海洋者得天下?

“得海洋者得天下”,这么狂野的一句话,从何说起?

早在公元1世纪前后,罗马帝国就征服了地中海沿岸、红海与波斯湾,以亚历山大港为支点,拓展对东方的海上贸易。文艺复兴末期,西班牙资助哥伦布前往美洲,一跃成为全球第一批海权霸主。世界也由此进入大航海时代,荷兰、英法几代海权霸主纷纷登场。随后,美国依靠战争和相关物资供应及其海上运输的机遇,取代英国成为全球头号海洋强国。

冷战期间,美国又以《海权论》为基础,设计了霸权扩张路线,通过建立强大海军、庞大商船队,夺取海洋霸权。1986年2月,里根政府公开宣布要控制全球16个海上咽喉要道。包括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等7个石油运输要道,从而间接控制全球六成石油贸易的安全。

名单中的巴拿马运河,连接太平洋与大西洋,二战期间,美国曾通过巴拿马运河,将太平洋舰队的舰艇调往大西洋,支援欧洲战场。如今通过巴拿马运河的海上航线有180条左右,连接全球大约170个国家和地区,到达1920个港口。去年经过巴拿马运河的货物总量超过2.3亿吨,其中超过2/3的货物要么从美国发出,要么目的地是美国。中国商船的货运量,占到21%。


苏伊士运河,连接红海与地中海,是亚洲和欧洲之间最便捷的航线。红海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走廊和能源运输通道之一,全球约12%的货物运输和近1/3的集装箱贸易都需要通过这里。

现在全球经济总量中,贸易占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而全球贸易近九成运输量依靠海运。这么大的蛋糕,特朗普怎么会不要?3月17日,美国联邦海事委员会正式启动对全球七大海峡和航道的专项审查。这些航道承担着全球90%以上的大宗商品运输。

二、美国为什么选在这个时候行动?

要回答这个问题,一看人,二看事。因为他是特朗普,因为他在打关税战,但这只是表象。

贸易靠海运,海运靠港口。港口的战略价值,西方一直看得透彻。二战后美国对海外港口的控制模式,主要是通过签署协议设立军事基地,在当地安排驻军。军事施压,加上美元和科技地位,美国资本家可以在华尔街躺着收割他国财富,这比出人出钱去海外抢港口要舒服得多。所以美国政府一度对海外港口项目合作的渴望没有那么强烈。然而,一旦美国经济出现衰落或者受到威胁,海外港口争夺战必然重新打响。


拿巴拿马运河为例,最近名气很大的两个港口,控制着全球6%的海运贸易量。这两个港口,一个在东,一个在西,正好卡住了巴拿马运河的两个入海口。任何一艘船要进入巴拿马运河,都绕不过这两个港口。虽然港口目前说是不太赚钱,但美国今后可以对别人下狠手。一旦对别国商船加征每次100-150万美元的“政治附加费”,那么别国的航运企业年成本就要暴增3000万美元。

经济是第一要务这道理没错。特朗普政府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他不仅要赚别人的钱,还要阻止别人赚钱。

在高利润与轻松盈利模式的双重诱惑下,美国产业逐渐转移至金融与服务业,产业空心化问题加剧。到了20世纪90年代,美国造船、航运和港口基建等产业已经退出国际竞争第一梯队。而新兴市场却在崛起。就拿我们国家来说,我国约95%的国际贸易货物量是通过海运完成的。年吞吐量和效率第一的港口,都在中国。

于是,特朗普政府一边高呼自己是被迫寻求海洋复兴,一边拉着犹太资本,华尔街金融三巨头之首的贝莱德下场了。在美国,以洛克菲勒、杜邦家族为代表的“黄蜂”财团,控制石油化工等传统工业以及政治世家。波音、雷神等军工复合体,同五角大楼、国会军事委员会构成“铁三角”,操控国防政策。犹太财团则掌握华尔街金融体系和科技巨头。


尤其是贝莱德,手握全球前两大航运公司马士基12%的股份,以及地中海航运关联企业TiL的间接股份,也就是说,买下港口业务之后,美国就可以通过控制港口资产与航运公司,协同定价。一旦顺利通过最后一道关卡——反垄断调查,航运、港口、金融,这个垂直控制链,从理论上讲,就顺理成章形成了。

拉开贸易战2.0版大幕,是特朗普最显而易见的目的,但开第一枪的人,也可能是最早用光子弹的人。

看看新闻记者: 方媛

编辑: 于晓

美术编辑: 陶奕坚

摄像: 沈亦涵

责编: 方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