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了解更多行业资讯


导 读

“专业融合•价值共生——‘多师’协同机制助力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分论坛于2025年3月25日在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西区100报告厅成功举办。

本次分论坛以“专业融合•价值共生——‘多师’协同机制助力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由北京城市规划学会主办,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承办,邀请责任规划师、建筑师、园林师、管理部门、街乡镇工作者,共同探讨实践经验与协同机制,为广大一线责师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工作分享成功案例和宝贵经验。



分论坛由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城市更新与治理分院院长潘芳主持,潘芳副院长对到场的来宾以及线上参会的同仁表示欢迎。

致辞


陈翯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勘察设计管理处处长

陈翯处长致辞表示,五年以来,北京市责任规划师工作在“多师”协同的制度和实践方面持续探索创新,通过全流程协作和全专业集成的模式,有效缓解了规划与实施之间的脱节问题、提升了项目品质和居民满意度。随着城市精细化需求的不断升级,构建适合首都特色的“多师”协同机制将成为责任规划师下一个五年的重点工作。


施卫良

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

施卫良理事长在致辞中表示,要打破专业部门的管理界限、形成合力,实现“多师”专业融合,达到资源要素利用最大化,进而形成高品质的城市公共空间,责任规划师需要在其中起到连接政府和基层的重要作用,以此为切入点更好地为民服务、为百姓造福。


袁昕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袁昕院长致辞表示,北京作为第一个减量发展、存量更新的城市,空间的提升、管控和治理都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在城市更新背景下,一是主体更加多元却缺少专业支撑,二是复杂的空间环境和社会关系需要大量沟通和有效的议事规则,都需要责任规划师从中搭建多专业桥梁、做好政策与民生的衔接,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创造更多价值。

主题报告


刘佳燕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刘佳燕教授以“从规划到共治:社区规划驱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五维路径”为题,分享了社区规划的经验和思考。她提出,责任(社区)规划师要面向基层需求,成为具备复合能力的多面手,推动基层治理走向多元共治。社区与住房问题是国家民生之基,量大任重,是规划、建设、服务与治理精细化与融合发展的关键实践场,是复杂命题和使命传承。面向可持续社区发展,作为责任(社区)规划师,要关注以下关键路径:一是知识赋能,具备与多专业对话、协作的能力,推动在地经验与专业智识的互构生产;二是整体营建,强化“空间-服务-治理”三位一体的系统逻辑;三是综合行动,超越“就社区论社区”,构建多层级、全流程、跨领域协同的行动框架,破解碎片化治理困局;四是制度创新,结合地方特点构建责任(社区)规划师制度,推动角色重构与长效赋能;五是参与共治,实现全过程公众参与的价值嵌入与方法支撑,通过制度化程序正义,保障资源配置与基层发展的公共价值锚定。


刘巍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详细规划与实施分院总规划师,城市更新规划设计所所长

刘巍以“商圈更新中的价值挖掘与塑造——以三里屯、左家庄街道责任规划师的工作为例”为题,基于在这两个街区长期担任责任规划师工作的实践经验,总结当前北京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国际交往中心城市和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背景下,在微观视角透视出的商圈更新的范式转型:即通过以文化为内核,以空间为载体,以年轻力为驱动的场景创新,实现从交易场、消费场到价值共创场的转型。作为规划师需要不断寻找街区内部的空间效能断点,通过空间权益的再分配,整合更多元人群、更多社会关系和更先进的技术赋能使之成为多样性的发生容器、凝聚共识的意义容器和新技术应用的实验容器,在升维连接中不断激活城市的进化活力。


李西南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第六设计院院长助理

李西南以“建筑师引领多师协同赋能街镇更新——海淀区紫竹院街道责任规划师实践创新”为题做主旨报告。他分享了建筑师引领的多师协同经验,一是以北建院团队作为多专业技术支持,同时成立青年创新工作站,吸引年轻技术人员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组建实战队伍;二是以北建院为技术和专家支持,整合规划、建筑、结构、设备、电气多专业团队共同参与。在“多师”协同过程中,街镇责任规划师深入了解街道痛点和诉求,负责项目统筹、把握规划方向,建筑师负责具体项目落地,其他技术团队提供专业服务。在街道的具体项目实践中,责任规划师通过扎根辖区,有效降低了政府与技术团队、政府与居民的磨合成本,通过党建引领进社区、多样化的公众参与等,让规划落地、社区治理的民主化和透明化,也让街区的规划更加实在。责任规划师是一个要坚持长期主义的工作,不断提升责师职业素养和能力,搭建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和平台,创造长期递增的价值。


梁尧钦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一所项目经理

梁尧钦以“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浅谈风景园林师在责师工作中的作用”为题做主旨报告。她表示,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的背景下,风景园林师的工作范畴从绿地建设扩展到整个城乡,从大尺度绿化到小微空间设计,风景园林师更多地承担起多专业协调和总控角色。大处着眼,她以温榆河管委会责师工作为例,对二道绿隔地区绿色空间生态建设提供技术指导,开展生态本底研究及专题工作营等。在承担孙河乡责师工作中,逐步从大处着眼向小处着手过渡,通过孙河绿道规划、孙河乡数字化转型、桥下消极空间改造提升等,保证上位规划的传导与落实。小处着手,她分享了在通州05、06组团碧谷会客厅、藤花广场、共享小岛等落地项目实施中的经验与感悟。在过去五年的责师工作实践中,风景园林师逐步从单专业走向多专业总控,从空间技术走向社会治理,在城市更新背景下,也必将发挥更重要、更多元的作用。


钱睿

信永中和集团政府及公共事业咨询总监

钱睿以“设计‘设计’的‘设计’——以‘责师’机制驱动的城市更新实践中‘战略综合咨询能力’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为题做主旨报告。他回顾了自己从责任规划师到城市发展咨询师的身份转换,分享了在参与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西城天桥实验项目的过程中,面临项目缺乏落地路径的问题,通过需求调研、政策梳理、多部门访谈,打破了传统咨询服务的条块和阶段壁垒,最终疏通了战略规划、产业发展、城市规划到运营管理的整个流程。他认为,责师制度的创立是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的,而“多师”制度的建立需要政府、市场、社会多方面需求来倒推形成。这要求责任规划师不仅具备规划专业能力,还需要横向延展的学习能力,以此应对城市发展过程中涌现的诸多困境。

嘉宾研讨


在圆桌讨论环节,邀请嘉宾围绕“多师协同服务首都基层治理的实践路径”展开了深入讨论。


程俊英

北京市朝阳区左家庄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

程俊英主任分享了街道为解决基层治理难题,成立了规划师、建筑师、园艺师、视觉顾问、艺术顾问参与组成的左岸智库,以小微公共空间为试点,通过多专业协同让空间在改善功能品质的同时也有艺术表达,从而提升辖区企业居民的归属感。


张赫洋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城市更新发展规划处

张赫洋提出,希望责任规划师锚定国家和北京市的城市更新重点方向,围绕“先体检再更新”的工作要求开展工作。一是探索在项目谋划、前期阶段聚焦主体需求,结合城市体检情况列出更新项目清单,二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和居民加强议事协商。


杨苏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

杨苏分享道,在责任规划师的工作中,整合各个专项设计、协同各类资源同样关键,通过对辖区资源的深入了解,才能对具体项目作出有效的支持。另外,在公众参与过程中,不仅是整合多方诉求,更要逐步引导各方形成利他氛围,进而实现公共价值。


薛杨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分院城市遗产保护与产业发展研究所项目经理

薛杨讲述了在责任规划师工作中,不仅要扮演规划师、建筑师、园林师等各专业角色,还要作为谋划这扎根街道谋划项目,作为分享者帮助基层学习、理解规划政策,更要作为倾听者去倾听各方故事,去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打造有血有肉的空间。


袁方

北京市责任规划师工作专班研究组核心成员、北京城市规划学会街区治理与责任规划师工作专委会专家

袁方认为,目前城市发展已经由自上而下由政策统筹,过渡到从区级、街乡镇自下而上推动阶段,更需要研究新的“多师”协同机制:统筹协调,但权责清晰;整体谋划,但重点突出。也希望未来责师能在城市更新领域交出更多优秀案例,在城市更新项目谋划阶段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本次论坛通过理论探讨、案例分享与路径规划,为“多师”协同机制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模式。

编撰/排版|崔灿

摄影|刘俸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