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山蜀水间,
有一群沉默却鲜活的“历史见证者”。
它们横跨溪流,连接古今,
用石板镌刻着岁月的传奇。
“一座桥如何凭一百余块砖石
成为一座城的救命桥?”
“桥上飘来的阵阵茶香中
又蕴藏着怎样的致富传奇?”
“桥上的石板又如何浸透了信仰的热血?”
带着这些问题,
今晚9:15,锁定《瞧,桥》第二集
《小桥流水人家》,
与川川一起踏上
探秘四川古镇石桥的旅程,
聆听那些关于生存、生计与热血的故事。
一
茹公桥
由119块砖堆砌出的救命桥
清代以前,
尽管苏稽镇人烟密集、商业发达,
却没有一座桥梁沟通两岸,
过往行人全靠木船摆渡。
逢年过节,或是赶场,渡口特别繁忙,
因超载而造成船翻人亡的悲剧时有发生。
在这样的背景下,
嘉定府乐山县“七品皇堂”茹金
倡导修建石桥,
茹公桥应运而生。
这座由119块雅安细红砂条石,
16座桥墩,17个涵洞构成的石桥,
历经百年风雨,依然坚如磐石,
此后一路陪伴着苏稽古镇的人们,
见证他们的烟火人间。
二
什么?
桥上小小的“拐子窝”竟也藏着财富密码
作为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
和茶马古道上的主要边茶关隘,
上里古镇的高桥
见证了商贾云集的繁华与文化的交流。
它用三卷拱架的桥梁
撑起了商路的千年繁华。
透过桥墩上一个个“拐子窝”,
仿佛也能看见几百年前
商贾脸上的喜悦与往来的热闹景象。
上里古镇
图片来源:小红书@童年下雨
而充满诗意的二仙桥,
雕刻着精美的龙头龙尾,
这些雕刻除了装饰作用,
是否还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寓意?
三
红军桥
风雨廊桥上有着不屈信仰
作为一座风雨廊桥,
青林口古镇红军桥桥身的每一块青条石,
都承载着历史的重量。
1935年红军长征至此,
为这座桥赋予了新的意义
古桥如经纬,
连缀起四川古镇的山水、人文与生计。
它们是工匠智慧的结晶,
是商路繁华的注脚,
是红色热血的丰碑,
更是烟火人间的底色!
今晚9:15,锁定四川卫视,
《瞧,桥》第二集《小桥流水人家》,
让我们走进四川古镇,
听石板诉说故事,
看流水载动传奇!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
@四川卫视
编辑:森林
校对:周莎
责任编辑:程昕
审核:李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