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四季度起,国家大力扶持楼市,确实有一定效果,但尚未彻底扭转局面。

先看房地产开发投资情况。1 - 2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0720亿元,同比下降9.8% 。不过,降幅比上年全年收窄了0.8个百分点,住宅投资情况也类似。值得注意的是,这9.8%的跌幅,是自去年4月进入两位数下跌后,再次回到个位数下跌。虽说收窄趋势良好,但从2022年4月开始的下跌趋势,至今快3年了,仍未止住。

再看商品房销售情况。1 - 2月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1074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1% ,销售额下降2.6% ,降幅相比上年全年大幅收窄。从跌幅走势来看,收窄十分明显,从去年初超20%的跌幅,到去年末超10% ,今年前两个月直接进入个位数跌幅。但必须认清,尽管跌幅收窄,可依旧处于下跌状态。而且从大板块来看,东部、中部、西部、东北,无论是投资还是销售增速都未转正。

对于这些数据,不同人看法不一。乐观的人觉得,虽然仍在下跌,但跌幅收窄是好事。而悲观的人则认为,跌幅收窄又怎样,还是在跌。我个人更倾向于悲观的一方。为什么呢?

这跌幅收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商品房销售数据已经连续下跌三年,之前跌得太猛,现在是在低成交量基础上再降一点,并非成交量上涨。你瞧,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在2021年见顶后,2022年大幅跳水,2023年继续下跌,2024年更是跌幅明显,销售面积只有2021年的54% ,销售额只有53% ,近乎腰斩。现在不过是在腰斩的基础上,不再大幅跳水,改成小幅下跌罢了。

这一现实恐怕要打破很多人今年房价会涨的幻想,仅凭跌幅收窄的数据,无法证明房价会涨。而且以前房价上涨时,成交规模多大?现在就算今年跌幅持续收窄,到年末销售面积8亿平方米,销售额8万余元,这样的规模也支撑不起房价上涨。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月份70个大中城市房价数据也能说明问题。新房价格环比上涨城市数量减少,下跌城市占比约64% 。二手房环比只有三个城市上涨,其余全部同比无一上涨,且跌幅面积还扩大了。

从长远角度看,国际机构分析及现实情况表明,未来成交规模可能长期维持在低水平,即便经济形势好转,也难有大幅反弹。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人口形势发生变化。中国人口连续三年下降,不少省市出现人口负增长。要知道,人口可是楼市的基石,基石不稳,对楼市长期利空。

二是就业和收入前景不明朗。失业率上升,消费指数CPI在春节期间跌幅扩大,民众购买力不足,难以支撑大规模房地产销售。

三是观念转变。年轻人不愿再为高房价搭上一生,购房者心态改变,不再愿意为高房价买单。

四是特朗普二次上台带来不确定性,影响全球和中国经济发展。

不过,今年依旧是政策大年,力度可能超过去年,稳楼市都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住建部也明确表示,要从四个方面发力稳定楼市。官方态度如此坚决,楼市不回暖,政策就不会停止。

但即便这样,我认为全国整体商品房销量仍会有跌幅,只是跌幅会缩窄,房价整体还会下跌。因为过去那些能让房价逆转的办法,现在不太管用了。以前依靠中央投资、地方债投向大基建,拉动经济,叠加高速城市化带来大量需求。

可现在固定投资边际效益递减,房地产严重过剩,全国整体供过于求,大多数城市房价还需调整。没有增值空间的房产就如同消费品,热不起来,也容纳不了超发货币。

对于后市,一二三四线城市分化会很严重。如果经济就业形势在政策加持下筑底回稳,市场信心或许能恢复,否则难以扭转局面。一线城市核心地段的优质住宅仍有增值作用,但炒房赚快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未来房地产市场极度碎片化,全国区域、城市内部分化严重。中国人口红利终结,多数城市库存量大。这一波调整后,房价可能类似日本,核心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价格可能上涨,其他城市有的横盘,有的房价可能变得很低。核心城市的核心区与郊区也会出现分化。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