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钱江晚报报道,在过去20多年时间里,中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从乌克兰获益良多。海军专家李杰回忆了在此期间对乌克兰军事技术、人才的“双引”往事。苏联解体之初,独联体各国工厂、机构大量倒闭,许多专家、教授失业,收入锐减,大量一流工程师陷入赤贫,各国纷纷派出专家前往俄罗斯、乌克兰,以优厚条件招揽人才,中国也加入了这一轮竞争。得益于中苏友好的渊源,一些中国留苏专家学者通过学术交流、个人感情联络等形式,从乌克兰请到了不少顶级专家。
乌克兰军工专家(资料图)
克里姆林宫的红旗在风雪中飘扬,苏联宣告解体。乌克兰,曾是苏联的一部分,经历了解体的痛苦和重生的曙光。然而,这个国家却没有迎来真正的自由,反而成为了欧美大国争夺的焦点。乌克兰继承了苏联的庞大军事力量、先进技术和丰富资源。这份巨大的遗产带来了挑战,也孕育了机遇。然而,军工制造能力的衰退、政治经济的困境,使乌克兰陷入了深深的泥潭。巨大的核武库成为了政治与经济的负担,迫使他们放弃核武器,最终沦为无核小国。
20世纪末,随着苏联的解体,乌克兰也迎来了剧烈的政治与经济动荡。曾经在苏联体系内高枕无忧的军工专家们,一夜之间失去了原有的工作和保障。金琴科•彼德罗维奇,作为乌克兰著名的动力工程师,曾主导设计过世界上最大的运输机——“安-255”。在苏联时期,他不仅有着高超的技术水平,还享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和薪资。然而,苏联解体后,乌克兰陷入了经济危机,国家资源的丧失和高通胀使得许多科学家在短短的时间里陷入困境。
经过苏联解体,乌克兰的军工企业面临必须转型以适应新的市场经济环境的挑战,同时也寻找国际合作伙伴来进一步发展。来自欧洲、亚洲以及其他地区的国家和企业表现出对乌克兰军工企业的兴趣,合作涉及军事技术等方面。乌克兰具备丰富的航空航天、装备制造和军事工程专业知识以及工业基础,这使得其能够吸引外国投资和技术合作。这种合作不仅能够帮助乌克兰维持和发展其军事工业,还可能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军事技术发展产生影响。
中乌专家见面(资料图)
上世纪90年代,我国为加快科技发展步伐,启动了双引工程,旨在引进先进设备及技术的同时,也吸引海外优秀科技人才。在这股春风的吹拂下,乌克兰的工程师和设计师们成为了来华支援的主力军。他们中不乏安255运输机的设计巨匠和乌克兰航母之父这样的行业翘楚。这些远道而来的专家们,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助力我国军工事业实现了飞速发展。他们的到来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经验,更为我国军工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新思维。
而乌克兰近年来命运不佳。自克里米亚危机爆发以来,乌克兰与俄罗斯一直处于交战状态。本来就很弱的乌克兰,经济一落千丈,成为欧洲最贫穷的国家。乌克兰已经无法再支撑其昔日庞大的军事工业了。无数的军工专家已经成为乌克兰的负担,他们只能自己寻找出路。而且他们发现曾经同一阵营的中国有着他们梦寐以求的稳定环境和施展才华的空间,于是掀起了大规模的人潮来到中国,数百名专家在中国各大科研机构和大学找到了工作。
泽连斯基(资料图)
不久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在出席慕尼黑安全会议期间应约会见乌克兰外长瑟比加。瑟比加表示,乌中一直保持联系沟通,两国人民彼此友好。乌中合作互利共赢,为两国人民带来利益。乌克兰严格恪守一个中国原则,愿同中方加强交往合作,进一步密切两国战略伙伴关系,将继续全力保护中国机构和公民安全。乌克兰高度重视中国大国影响,赞赏中方秉持客观平衡立场,期待中方为实现全面、公正、可持续和平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