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和平解放以后,随着天下大定,“六大司令员”相继进京,并面见毛主席。关于这次见面,党史刊物《百年潮》中有一段耐人寻味的记载,其中提到:

刘伯承在与一位高级将领谈工作时曾经说过,1949年刚解放进城时,六个军区司令员去看毛主席。当时他心想,毛主席可能要讲几句鼓励的话。可没有想到,毛主席开头就说:‘你们这些人要守规矩,听指挥啊,不然我就从你们几个开刀。’

当年北平实际上是和平解放的,由于中共地下党的工作,傅作义答应起义,因此第四野战军兵不血刃地进入这座古城。



城内虽然残留有大约二十万国民党基层政务人员和潜伏特务,但是总体来说,对新政权的威胁并不大。很显然,毛主席要求六大司令员“听指挥”,并不是针对京城治安问题提出的。

毛主席是在“敲打”六位司令员,目的是为了防止其中一部分人“恃宠生骄”,导致“尾大不掉”,影响政治工作的顺利展开。那么,究竟什么叫做“尾大不掉”呢?

《左传·昭公十一年》中提到,楚灵王曾询问申无宇关于弟弟楚弃疾在蔡国的情况,申无宇回答说:“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君所知也。”

意思是说树枝的末端太大,树枝必定会因承受不了重量而折断;动物尾巴太肥,就会因为吃力而甩不动。后来,“尾大不掉”成了一个成语,通常用来暗示下属势力过于庞大,就会不愿听从指挥。



如果出现“尾大不掉”的情况,又不加以解决,短时间内会导致上级无法顺利指挥下级完成工作,时间一长,还会出现上级权力被架空的情况。

解放前夕,我军曾经有多个军区,这些军区的司令员无一不是战功赫赫,同时又深得毛主席的信任。其中,林彪和粟裕比较年轻,还是由毛主席一手提拔起来的。

说起来,毛主席这一次“敲打”手下,其根本目的还是要从1948年党内请示报告制度在实际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说起。

1948年,党中央颁布了一份由毛主席本人亲自起草的《关于建立报告制度》的指示。这份指示要求我党我军的干部们必须改掉“对上级事先不请示,事后不报告”的习惯。



要求他们在工作中遇到重大决策之时,一定要先写报告“请示”,如果不能事先请示,也应该在事后报告。除了重大决策、作战计划必须立刻报告、请示外,日常事务也应当进行两月一次的报告。

原来,在三十年代我军进行抗日敌后游击战时,遇到了一些问题。由于作战地点分散,地方与中央无法及时沟通,导致地方军队干部的思想、作风出现了偏差。

一些人变得无组织、无纪律,甚至出现了“地方主义”和“游击主义”的倾向。后来,进入解放战争后期,毛主席做了大量工作,确立了请示制度。

这个制度使各部门能“上下一心”,真正实现了“党指挥枪”。这大概就是四十年代末期,解放军能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战争中取得最终胜利的一大秘诀。



毛主席确立的“党内请示制度”体现了我党、我军政策“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与在集中统一领导下的民主”的特色

这一制度使得党中央能够迅速了解并引导军队基层组织的政治生态,以及政策执行中遇到的困难和阻力。

与此同时,两月一次的定期请示报告制度,也促使干部们收集整理各自在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实现了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然而,这个“请示制度”一开始执行,就遇到了一个“刺头”——林彪。

《关于建立报告制度》的指示是在一九四八年一月下达的,当时毛主席亲自给几个中央局和野战军的负责人下达了命令,要求他们认真执行这个制度,以“帮助各地不犯或少犯错误”。

同时,还强调了制度的周期性规定,即“从今年起,每两个月要做一次综合性的政策报告和请示”。然而,六个月过去了,本该提交三份请示报告的林彪,却一份都没有写!



于是,到了当年八月,毛主席给林彪发了一份长达两千余字的电报,对他进行了严厉批评。电报中列举了他最近几个月无组织、无纪律的事例,并直接指责他:“毫无纪律,心里眼里没有中央”。

不好好执行命令的不止林彪一人,粟裕也是如此。当时,粟裕正在策划淮海战役,他以战事繁忙为由,同样没有提交报告。毛主席得知后,同样发电报对他进行了批评。

而且由于粟裕与毛主席的关系比林彪更亲近一些,毛主席的批评更为严厉。他不仅指责粟裕缺乏纪律性、不主动做报告,还批评他“只低头吃草,不抬头看路”。

除了发电报批评外,毛主席还让饶漱石郑重其事地向粟裕转达了自己的不满。这使得粟裕非常委屈,只能在指挥淮海战役的间隙,亲自补写了一份当年九月份应该提交的报告交上去。



但是事实证明,毛主席的这个办法十分奏效。后来,党内请示制度经过一段时间的完善,在指挥大决战并取得最终胜利时发挥了关键作用。

带队伍,最关键的就是人心不能散。一九四六年解放战争开始之时,国民党兵力比共产党多出一倍,且使用的是最先进的美制装备,但是三年后被共产党用“小米加步枪”打垮。

那么,为什么共产党的解放军如此厉害?就是因为“人心齐”。这“人心齐”的关键,就在于党中央建立了优越的“党内请示报告制度”。

这一制度能够随时监测部队内的思想动向和政策执行情况,从而确保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党内请示”制度,其萌芽可以追溯到一九二三年,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并未真正发展起来。

二十年代末期,毛主席在开辟湘赣边界和赣南、闽西的革命根据地的时候,曾经十六次向中共中央做请示、报告。

毛主席把自己在革命前线所做的工作、取得的经验、遇到的困难,全部都形成文字思想再汇报给中央,为探索革命的正确道路、贯彻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做出了重大贡献。



因为曾经从中获益,所以毛主席在解放战争后期确立了党内请示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反映了毛主席在军队和政务领导方面的卓越才能。

毛主席曾说,“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队伍里成员听指挥,办起事来才能“指哪儿打哪儿”,政策的执行才会高效、有力。

但是纪律性的加强并非仅凭口头说说就能实现,还需要一个科学的制度来保障。因此,毛主席总结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确定了党内请示制度,并毫不留情地坚持对军中高层进行严格要求。

最终使我党自七大以后,思想上、政策上和组织上的空前团结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与加强,并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参考资料:
  1. 《毛泽东如何“敲打”手下将领? 发长电报批评下属》——《华西都市报》,2013.10.15;
  2. 《1949年毛泽东为何告诫6名司令“守规矩”?》——《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6.02.08;
  3. 《毛泽东与党内请示报告制度的确立》——《群众》,2023.11.20;
  4. 《毛泽东与<井冈山前委对中央的报告>:苏维埃时期中共党内践行请示报告制度的典范》——《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2.12.31;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