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俄军苏-34在库尔斯克用重磅炸弹绞杀撤退乌军的视频震动全网。面对这种载弹8吨、航程4000公里的“空中死神”,乌克兰看似束手无策。
不过,在乌军手中取其实还握着一张底牌:无人机。事实上,从袭击黑海舰队到爆破炼油厂,乌军的无人机战术已取得重大成果,而目前也并非无一搏之力。
苏-34最致命的弱点在低空。由于依赖传统轰炸模式,该机在执行对地攻击时通常需要降低到3000米以下高度,这恰恰进入乌军防空导弹与无人机的猎杀范围。
去年12月,乌军用改装后的“惩罚者”无人机配合美制“爱国者”导弹,在扎波罗热州击落3架苏-34。战术很明确:先用无人机群消耗苏-34护航的苏-35战机燃料,待其返航后,由埋伏的防空导弹锁定孤立的苏-34。这种“车轮战”迫使俄军将轰炸高度提升到5000米以上,导致投弹精度下降30%。
无人机的真正杀招在战场之外。今年1月,乌军“海狸”侦察无人机发现俄军罗斯托夫州的莫罗佐夫斯克空军基地停放着12架苏-34。
三天后,20架自杀式无人机穿越800公里防线,穿透俄军“铠甲-S1”防空系统,炸毁4架苏-34并损坏机库。
这种“打后勤”的策略直接导致俄军前线空中支援减少15%。更关键的是,无人机成本仅是苏-34的万分之一。一架价值500美元的改装无人机换掉4亿美元的战机,这种交换比让俄军难以承受。
目前,乌克兰的破局之道在于“混合战术”。5天前赫尔松方向的战斗暴露了新趋势:乌军先用“弹簧刀-600”无人机骚扰俄军阵地,诱使苏-34低空投弹,再由隐蔽的“山毛榉-M1”导弹伏击。
这种“钓鱼战术”成功击落2架苏-34,迫使俄军轰炸机群后撤50公里。
这场对抗的本质是“低成本消耗战”。乌军不需要全面压制苏-34,只要将其出动成本拉高到俄军难以承受的水平,就能动摇空袭体系的根基。毕竟,当一架苏-34需要6架无人机护航时,俄军的空中优势便不再绝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