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树在网上火了,当地不妨及时出手,因势利导,做好服务、接住流量的同时,也兼顾种麦子农户的切身利益
近日,多名网友发视频称,安徽池州网红打卡点“孤独的树”被农户砍掉,原因疑是农户的庄稼被前去打卡的游客踩踏。据新京报我们视频报道,当地表示,确实有不少游客打卡时踩踏庄稼。树已暂时保留,目前只砍了部分树枝,相关协商工作正在进行中。
很理解那些痛惜树枝被砍的网友,想想吧,天阔云低麦苗青,只有一棵圆润、柔和的树,站在那里,那么孤单,那么卓尔不群,自然会引发人们的共情。以此为“借景”,正可以舒展一下个体的情绪。这一刻,人就是树,树就是人。
也不只是池州,近年来,不少地方都有“孤独的树”被发现、被追捧。2004年开始,摄影师傅拥军持续拍摄西湖断桥边的一棵树,2009年,他的一组《西湖边的一棵树》获得了国际著名摄影奖荷赛自然类组照二等奖。此外,苏州、武汉、巢湖、襄阳等地均有“孤独的树”走红。
在一个热闹喧嚣的时代,人们喜爱孤独的树,或许是出于纯粹取景的美学考量,但也不排除情感投射的可能。孤独的树,一定程度上是当代人某种心理的投射,并产生类似治愈的情绪价值。
但此事也不仅仅牵扯到美学、情绪或文旅,追溯其本质,不妨从不同主体的利益说起。
外来游客眼中的“孤独之美”,在当地老百姓那里,可能依然是美的,但还存在一个麦苗被无情、无序、无差别踩踏的问题。一棵树站在麦地中间,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自然会惊艳于如诗如画的氛围,情绪一旦撒欢,怕是不会太顾及老乡的麦子和收成。
而来的人多了,这种美好的探访、拍照,必然会成为一种破坏和困扰。诗人海子,在《麦地》诗中写道,“别人看见你/觉得你温暖 美丽/我则站在你痛苦质问的中心”。美丽的麦地,不应该被众多的脚肆意打扰,哪怕是以追逐美的理由。
当地农户为了保护麦子,宁可去砍树,这其实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无奈之举。有人认为“砍树可惜”“不解风情”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种田人的爱和痛。
也有网友说,当地为啥不用好流量,利用网红景点发展旅游、带动消费,这不比那点麦子更值钱?
在“孤独的树”被砍背后,需要看到如何平衡协调各方利益的问题。一棵树在网上火了,当地不妨及时出手,因势利导,做好服务、接住流量的同时,也兼顾种麦子农户的切身利益。
比如,当地一方面要提醒、约束游客爱惜庄稼,不能随意践踏;也可以对这棵树旁边田地的农户做些补贴,使之与这棵树产生利益连接,从“砍树人”变为“护树人”。
既然有一棵树能吸引游客,不妨多动脑筋,做好服务配套,拉动周边餐饮和其他服务型经济。此事也提醒了有关各方,在促进文旅消费的时候,应当多一些巧思,多一些美的呈现,多从人的心理、情感上着力。相比之下,这或许比着力去搞一些大的制式设施、耗费巨资兴建仿古建筑等,更能打动游客的心。
树是大自然的精灵,一棵孤独的树,能让人千里奔赴、盘桓徘徊,也能让人焦灼不安、痛心叹息。这再一次表明,破圈,更要诉诸于人的内心。只有因势利导、把身子放低,贴近土地和人,从各方角度去考虑问题,才能真正把流量变成留量。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龙之朱
编辑 赵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