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在人们的传统认知中,大学文凭宛如一张通往光明未来的神奇通行证,是整个家庭哪怕砸锅卖铁、倾其所有也要全力支持和供养的伟大“希望工程”。那时,拥有大学文凭就仿佛拥有了开启成功之门的金钥匙,能够让一个人乃至整个家庭实现阶层的跨越,走向富裕与荣耀。



可如今,令人瞠目结舌的现象屡屡出现,名校生送外卖、海归硕士争当保洁的新闻不绝于耳。复旦教授葛剑雄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再发达的国家,也用不了这么多大学生!”这绝非空穴来风,而是对当下现实的深刻洞察。

回首 20 年前,大学生堪称社会的“稀缺品”,是各大单位争前恐后抢着要的“香饽饽”。那时,只要毕业于大学,便会有无数优质的工作机会主动找上门来,单位为了吸引大学生,提供优厚的待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然而 20 年后的今天,情况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大学生已然成为了“量产货”,在求职市场中犹如“被挑剩下的白菜帮子”,无人问津。冰冷的数据令人倍感扎心:2024 年,多达 1179 万高校毕业生如潮水般涌入社会,可就业率却仅有可怜的 55.5%。这意味着,超过 500 万的年轻人在刚刚毕业的那一刻,就无奈地陷入了失业的困境。



现实的状况更是令人痛心疾首。那些曾经令人羡慕的 985 毕业生,如今不得不放下身段争当房产中介;211 硕士也为了一份街道办的工作挤破了头;而数量众多的普通本科生,竟无奈地选择成为“全职儿女”,依靠父母生活。

曾经,学历是闪耀着光芒的荣耀徽章,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和期望。但在如今残酷的现实面前,学历的光环早已被无情的泥潭所淹没。正如有人所说:“扩招不是救命稻草,而是压垮就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种观点并非毫无根据,过度的扩招导致了大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加,而市场需求却未能同步跟上,从而造成了供大于求的尴尬局面,使得学历在就业中的优势逐渐被削弱。



在学历贬值这一现象的背后,实则隐藏着一场高校、企业、学生三方相互影响、相互伤害,进而陷入难以挣脱的死局。

高校方面,盲目扩招的现象愈演愈烈,为了追求规模而忽视了质量。专业设置盲目跟风,哪个热门就一拥而上开设哪个专业,完全不考虑自身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是否能够支撑。课程教学更是纸上谈兵,教授的是十年前早已过时的老案例,让学生练习的是脱离实际、毫无实用价值的假把式。如此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空有一肚子理论知识,却在实际行动中显得笨拙无能,成了所谓“理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企业这边,岗位的供应数量越来越少,而对人才的要求却越来越苛刻。普通的岗位竟然也要“硕士起步”,招聘一个文员的岗位,恨不得要求其“精通八国语言”。这种不切实际的高标准,不仅让求职者望而却步,也使得企业自身难以找到真正合适的人才。



学生们则陷入了“内卷成瘾”的困境。考研、考公、考编,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主旋律。为了逃避现实的就业压力,他们拼命地投入到一场又一场的考试中。然而,这种用考试来逃避现实的做法,就如同“溺水的人抓稻草——越挣扎沉得越快”。最终,即便卷到尽头,却依然面临失业的残酷结局。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并非意味着读书毫无用处,而是在方向的选择上出现了偏差;也并非是社会太过残酷无情,而是人才的供需出现了严重的错配。与其一味地抱怨“学历不如狗”,不如早早地做好规划。对于有能力考研的学生,不要选择躺平;对于需要学习技术的学生,不要犹豫不决;对于有创业想法的学生,不要害怕失败。因为时代抛弃的,永远是那些原地踏步、不思进取的人;而社会所需要的,永远是那些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创造价值的能手。



每一次社会的变革和发展,都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在过去,拥有学历或许就能够轻松获得一份好工作,但在如今快速变化的时代,仅仅依靠学历已经远远不够。我们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方向,提升自己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