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2日,香港电影工作者总会举行2025年度春茗晚宴。古天乐作为会长,与一众演员共同出席。在接受采访时,面对关于香港电影行业寒冬的问题,古天乐表达了对前景的无限担忧并自曝:砍片酬也没人投资。
- 会上古天乐表示:我们总会拍电影计划已经进行两年,今年开始改名叫‘拍住上’,希望大家在经济环境不好的情形下,可以拍住上、坚持自己的岗位!同时他还自曝已带头砍片酬称,现在不是减薪问题,是根本没人投资。但演员减片酬也是一定要的,这样才能共渡难关。
还有另一位影帝刘青云也被曝为演出自降片酬,甚至出现多位港星转行,比如有“TVB御用师奶”之称的演员梁珈咏在商场摆摊、TVB演员沈震轩开网约车被多名网友偶遇等。那么,如今的香港电影到底是怎么了呢?
说实话,这叫求仁得仁,这也是以古天乐为代表的香港电影人应得的。为什么这么说,我要启动一下时间回溯大法,带领大家回到2022年那个暑期档,看看古天乐做了些什么。当时他为了一部《明日战记》的票房,把他未来五年至少二十部片的路人缘败光了。
要知道,在《明日战记》的宣发没有搞骚操作之前,一向对烂片毫不留情的我,其实对古天乐拍摄的作品还是抱着非常宽容的心态。因为我觉得在香港电影业日暮西山的时代还要逆行拖航母的他是真的不容易,所以只要不是一眼烂的,我都会去影院买票看,《明日战记》也不例外,而且豆瓣打分的时候也给了情怀分。
我想说,或许当年那些在各种平台上到处道德绑架他人去支持《明日战记》的键盘侠们,估计买票支持古天乐的次数都没我多,我甚至可以一下午连看古天乐的两部片:《扫毒2天地对决》和《危城》。当然,我想表达的是一个普通的路人,或者说是古天乐路人粉对道德绑架这件事的反感,至少未来我不会再这么情怀泛滥地去支持他的六分片了。
其实,那个时段的香港电影不仅在大陆卖惨,而且还阴阳怪气同档期的《独行月球》《人生大事》《断桥》《新神榜:杨戬》偷他的票房,甚至在香港以及东南亚地区说大陆资本打压香港电影,真是老阴阳人做派了。
还有,他们是对沈马组合的国民度有什么误解?如果不是《独行月球》的笑点不如以往麻花片那么密集,早破40亿大关了,用得着惦记你这仨瓜俩枣的?这真的不是在搞笑吗?把开心麻花打成资本代言人的操作还真是骚啊,还真的是打定了下沉市场用户不知道洗米华是谁了吗?
还有,毕竟网络上通货膨胀得厉害,好像票房一亿两亿的都不叫钱了,要知道当年《明日战记》票房都5亿了还要卖惨说血本无归。醒醒吧!就《明日战记》那个剧本,如果不靠卖情怀和道德绑架,它连5000万的票房都不值!不要跟我说特效有多贵多贵,我相信贵不过《独行月球》和《新神榜:杨戬》,说投资4.5亿简直就是扯淡,我都怀疑至少有三亿是洗钱吧。
接下来我再来帮大家回忆一下,过去能拿到五亿票房的是什么质量的电影?陈凯歌的《妖猫传》,无论是故事、画面、特效都能盖过《明日战记》应该毫无疑问吧?票房才5.3亿。诺兰的《信条》,论科幻论烧脑论颠覆,《明日战记》能比?票房4.5亿。无论是战争场景还是影片深度都没话说的《血战钢锯岭》4.2亿。
- 说实在的,2020年以来电影行业确实不景气,很多质量不错的电影都票房惨淡,就说那两年同时段的,影片质量比《明日战记》好很多的电影都什么成绩?《007无暇赴死》4.1亿,《新蝙蝠侠》1.6亿……而古天乐呢?凭着他超高的路人缘,在当年不到八个月的时间带着两部平均分不及格的套路片已经拿走11亿多的票房。《反贪风暴终章》拿到了4.8亿票房你敢信?
就这还好意思卖惨,是真欺负其他人要脸不会卖惨是吗?结果还倒打一耙说内地电影偷他们票房、内地资本打压香港电影、内地观众不支持香港电影,真是,见过白眼狼,没见过这么站在道德高地上的白眼狼。明明是如果没有内地市场和内地投资,香港电影早就消失了。怎么可能还有人拿接近五亿投资给徐克拍射雕?让王晶拍粗制滥造的网大都赚得盆满钵满。
我们可以看看今年春节档徐克和王晶拍的破玩意儿,建议和陆川乌尔善一起去面壁思过,我用不用帮他们回忆一下,香港年度电影票房排行榜上港片被好莱坞大片欺负的有多惨?从2017年到2019年,连续三年没有任何一部港片进入年度票房前十,2020年只有一部港片进前十,拿到了近3000万港币的成绩,而这已经是四年最佳了。
之后黄子华带港影打了几场翻身仗,建议古天乐仔细研究下人家为什么成功,而不是一个劲儿炒冷饭卖惨。经过这些年港片的骚操作,我感觉我欠香港电影的电影票大陆观众都已经还完了,请不要再道德绑架我们了。内地观众不欠你们的,以后还请用实力说话。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现象外,其实这事折射出香港电影面临的不仅是资金短缺,更是创作生态的结构性危机,这才是香港电影在票房不佳现象背后呈现出的一个本质问题。比如警匪片曾是港片响当当的招牌,可现在却被观众各种嫌弃。这并非是警匪题材本身不讨喜了,而是多年来一成不变的叙事套路让人审美疲劳到了极点。
大家想想看,包括古天乐、刘青云、张家辉等这些熟悉面孔的排列组合,其实已经演了足足二十年。观众闭着眼睛都能猜到下一刻是激烈的枪战还是紧张的追车戏码。还有ICAC、黑帮、股市、贩毒这些元素翻来覆去地随机组合,可以说新意早就消耗殆尽,哪怕是港片的铁杆粉丝,我猜测也难免感到乏味。
-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市场数据,2024年香港票房大幅下跌,已经是跌到了13亿港元左右,创下近13年的新低。九家影院无奈关门大吉,行业寒冬的景象可以说是一目了然。就拿古天乐的《恶行之外》来说,投资超过一个亿,最终票房却连2000万都不到。82分钟的片长,剧本显得极为单薄,结尾那突兀的情感转折,更是让观众直呼看不懂、太离谱。这样的质量,不管放在哪个市场,其实都很难取得好成绩。
但这并不意味着警匪题材就彻底没救了。要知道《九龙城寨之围城》在去年收获了近7亿的票房,这足以证明,只要作品质量过硬,观众还是愿意为港片买单的。也就是说,港片的问题根源,不在于警匪题材过时,而是创作思维一直停留在三十年前的黄金时代。
内地观众这些年被《流浪地球》那样高水准的工业制作,以及《我不是药神》这类紧贴现实题材的作品养刁了口味。可香港电影人还守着老一套的江湖义气和宿命论,试图吸引新一代观众,这种脱节必然导致失败。
还有更致命的是,比起题材老化,演员断层的问题更加致命。三十岁左右的香港新生代演员,在内地市场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刘德华、古天乐、梁朝伟这些老牌明星依旧是扛票房的主力,这恰恰说明行业没有给予新人足够的成长空间和机会。TVB那些绿叶演员,纷纷转行去开网约车、在茶餐厅打工,灯光师去卖保险,场务兼职送外卖。这些看似荒诞的现象背后,反映的是整个产业链的严重萎缩。
在这种情况下,其实降薪对于解决港片的问题,作用实在有限。就算古天乐零片酬出演,也改变不了投资方对港片回报率的悲观看法。《恶行之外》的惨败就表明,光靠明星的影响力,已经无法保证票房了,内容质量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港片需要的是全方位、系统性的变革,而不是演员集体降薪这种表面功夫。
其实,警匪片并非没有市场。《怒火·重案》的成功就是很好的例子,关键在于要用现代的视角去重新构建传统类型。《明日战记》的科幻尝试虽然存在不足,但至少展现了港片想要突破舒适区的勇气。然而,大部分电影人还是深陷警匪片的路径依赖,难以自拔。
曾经,内地市场对港片来说是重要的支撑,但随着合拍片政策红利的消退,港片既没办法重现早年《无间道》的辉煌,又没能建立起稳定的本土化创作生态,处境十分尴尬。韩国电影的崛起值得港片好好借鉴。《寄生虫》《釜山行》这些作品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很好地平衡了商业性和作者性。而港片在商业利益和作者表达之间,始终摇摆不定。
另外,流媒体平台或许能成为港片的新契机。短剧、单元剧这些灵活的形式,更符合当下观众碎片化的消费习惯。但可惜的是,传统电影人还没有真正迈出这一步,去积极拥抱这种变革。香港电影工业的困境远比我们看到的要复杂得多。古天乐自降片酬无人投资,这背后折射出的是曾经辉煌的影视体系,在全球化浪潮中出现了系统性的失灵。
也就是说,港片真正的敌人,不是简单的资金短缺或者市场萎缩。创作上的固步自封,不愿意尝试新的题材、新的叙事方式;产业上的青黄不接,新人得不到培养,老演员独木难支。这些才是制约港片发展的关键因素。
因此,当古天乐这样的明星都要降薪来寻求发展时,港片行业需要的不是唉声叹气,不是沉浸在过去的辉煌里感伤,而是要有敢于彻底颠覆传统的勇气,下定决心重建整个电影工业体系。只有这样,港片才有可能在未来重新找回曾经的辉煌。在不断变化的影视市场中,唯有主动求变、积极创新,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