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看世界地图,就会发现一件怪事:美国和非洲的行政区域划分,看起来整整齐齐,横平竖直的风格非常统一,再看看我们,各省分界线弯弯扭扭,什么姿势都有。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呢?原因在于四个字:“效率”跟“制衡”,里面满满都是大国智慧!看完你就能知道为啥散装江苏会有‘十三太保’,为啥汉中明明吃川菜却划给了陕西,为啥陕南陕北永远尿不到一个壶里去,这背后都隐藏了哪些行政划分的秘密?
第一个:江苏——宇宙级“内讧”大省
有些省明明是一家人,但是内部差异大到像是在跨省甚至是跨国,连自己人都不熟,没错,这里点名批评江苏!江苏的散装,全国人民都知道!因为省内人出去自报家门的时候从不说“我是江苏人”,而是直接报各市的地名,十三太保的内讧也让网友们看了不少热闹。
首先是饮食大战:苏南的小笼包馅料是甜的,苏中喝粥要配盐水鸭,苏北不吃米饭吃煎饼,而且居然像山东那样卷大葱!
其次是语言差异:苏南人讲吴侬软语,比如苏州话,听起来软绵绵甜滋滋的;苏中人讲江淮官话,比如南京话语速极快,听起来像骂人;苏北讲中原官话,比如徐州话,听起来甚至有点影响颜值。偏偏他们各自都以为自己说的才是‘正宗’的江苏话,不管听不听得懂,一律嫌弃对方的话很难听。
还有经济互怼:由于江苏经济发展得很好,省内各市发展较为均衡,以致于‘十三太保’谁也不服谁,比如苏州觉得自己的GDP吊打省会南京,苏南紧靠上海经济发达,嫌弃苏北有一堆‘穷亲戚’。苏中夹在中间,经常两面不是人。
最好笑的是,每当江苏人自己斗起来的时候,省会南京总会处在‘鄙视链’下游,因为他们跟安徽之间总是暧昧不清,被戏称为“徽京”。
不难看出,江苏真的散装得很厉害,不管是经济、语言、饮食文化都有很大差异。
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中有天然条件制约,也有人为因素干预。从地图上看,长江和淮河穿省而过,把好好一个省切成了三块,南部降水多,四季分明,北部降水少,冬冷夏热,地理环境天然造就了南北差异,饮食和文化也各有不同。人为方面,历史上很多政权让南京、苏州、镇江都做过省会,频繁的区划变动使得各市产生了一定的隔阂,再加上明清两代的统治者,都有意把富裕的苏南和贫穷的苏北绑在一起,想要搞均衡发展,结果却成了内讧之源。
第二个:安徽——南北精分现场
安徽兄弟是真的惨啊!他们跟江苏本来是同一个省,明朝的时候叫南直隶,清朝的时候叫江南省。但是大家都知道,满清入关是从北打进来的,又是少数民族政权,对南边的掌控不太强,好巧不巧江南的实力偏偏很强,所以满清就担心摁不住他们,于是干脆直接将其一分为二,好方便统治管理。被硬分出来的安徽,体量不够大到自成一省,只好南北拼凑,成了一个地理上的‘缝合怪’。他们和好兄弟一样,被两条大河分成了三份。我这里有省农业厅官网对于皖北、皖南、皖江地区划分的说明,以这个为准:
其中淮河以北称皖北,地势平坦,农业发达,是全国重要能源粮棉基地。皖北人豪爽彪悍,爱吃面食,喜欢住四合院,说的是中原官话。
长江以南称皖南,多山地,商业和旅游业发展得不错。皖南人受徽商文化影响很大,性格细腻,精明能干,又很守信用。他们爱吃米饭,喜欢住徽派建筑,说的是吴语、徽语等方言。中间的皖江地区南北兼具,半米半面,人们性格多包容。皖江的工业制造和高科技很发达,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省会,已经成了国家最重要的家电制造中心以及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阳光电源、蔚来汽车、长鑫储存、国轩高科、科大讯飞等等很多科技制造龙头企业,都在合肥扎根建厂,如今的合肥GDP排名全国第19,已经是新兴的一线强市!
这就导致了奇怪的局面:经济上合肥一家独大,其他兄弟多少有点不得劲;地理和文化上切割得很厉害,让安徽成了南北精分现场。不信你问问:安徽菜到底是啥菜?答案肯定五花八门,什么符离集烧鸡、臭鳜鱼、牛肉汤…连安徽人自己都说不清!皖北人豪爽像山东,皖南人细腻像江浙,黄山人觉得自己是徽商贵族,蚌埠人只想和徐州拜把子…你就说这精不精分吧!
‘互不认亲’的神奇省份!内蒙狭长像跨国,陕西像强扭的瓜?
第三个:内蒙古——东西差距堪比跨国
内蒙地图形状东西狭长,面积高达118.3万km²,住着将近2400万人,其内部差距相当大。比如蒙东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主打一个“冻到裂开”,冷的时候能和东北一样到零下40度,说的话也一股东北大碴子味,街上还有点俄罗斯风情;蒙西的阿拉善沙漠,又干又热,骆驼比人多,完全可以和宁夏甘肃组成“西北硬汉联盟”;中间的呼和浩特,虽然是个省会,但东西两边都觉得他“偏心”。
这些差距和地理有很大关系。首先,东边的呼伦贝尔、赤峰市、通辽市和兴安盟几乎都跟东三省挨着,在7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的时候也的确曾被划给东北过,为的就是补足国防短板。再看看西边的阿拉善盟,紧靠甘肃、宁夏等省区,历史上也曾被分拆划给过这两个兄弟,最后只剩中间的一部分。但是改开之后,国内趋于稳定,于是蒙东和蒙西又回到了内蒙古。
总的来说,内蒙的区划之所以那么长,为的就是国防安全,紧急状态下东西拆开容易管,平稳时期拼一起又能互相制衡,这种精打细算简直能给满分!
第四个:陕西—— 一省三世界
从北往南被黄土高原、秦岭山脉依次分成了3个部分:陕北、关中和陕南。其中,陕北四季分明,高原上的人说晋语、住窑洞,爱吃羊肉和馍馍嗓门特别大,和山西关系亲厚;关中地势平、半湿润气候盛产小麦,所以爱吃面食,比如油泼面和biangbiang面,关中人说话张口就是“额滴神呐”。陕南气候湿润,喜欢吃米饭,还爱吃辣的。他们说的是西南官话,和关中老陕互相嫌弃。三地组合到一起,就像是‘强扭的瓜’。
这是因为高原和秦岭就像两道墙,硬生生把南方人和北方人都塞进一个房间里,再加上历史上元朝把汉中从四川割给陕西,从此陕南成了“地理孤儿”,和头上那两个北方人根本尿不到一个壶里去。
除了这四个省之外,还有山东的胶东与鲁西、四川的川东与川西、河北的冀南冀北,都存在巨大内部差异。那为什么硬要把他们挤进同一个省呢?
内部差异巨大的‘散装省’,背后是国家安全的智慧布局?其实省份区划是有玄学的,几乎都遵循两大原则:“山川形便”和“犬牙交错”。
前者用大山大河当省界,比如山西(太行山+黄河)、江西(武夷山+长江),把自然地理屏障附近挨着的区域分到一起,这样的省份内部文化统一,好管理。
后者是故意利用天险,把文化相近的地区拆开分给不同省,或者是把差异大的地区硬凑一起。这么做的好处有三点:
一是防止地方格局,维护时局稳定,比如汉中明明和四川更亲近,但却被划给了陕西,这样四川就没了北大门,想叛逆也起不来;二是促进融合,比如江苏的“南北对口支援”,逼着大家交流。三是平衡资源,比如苏南带苏北,富的和穷的绑一块儿,避免差距拉大。
这么一看,“散装”不一定是坏事,虽然地图看起来有点乱糟糟的,但却能在保障行政效率的同时,让地方相互制衡,让国家稳如泰山。像北美、非洲那种笔直的方块式划分,看着是整齐了,但却过于简单粗暴,内部总是打个没完。
这么一对比,你看懂了咱们国家的智慧布局了吗?你的家乡存不存在“散装”现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