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上海市金山区人民法院发布了一则公告,将英菲尼迪汽车起诉王力宏及其关联公司西东音乐的财产赔偿纠纷案,推至公众视野。
这起案件源于三年前轰动一时的“汽车史上最短代言”事件,如今双方对簿公堂,索赔金额达2000万元人民币,再度引发对娱乐营销风险与法律追责的讨论。
2021年12月16日,英菲尼迪高调宣布王力宏成为品牌代言人,并邀请其出席广州QX60新车发布会。
然而,短短35小时后,因王力宏前妻李靓蕾在社交媒体发布长文,控诉其存在婚内出轨、冷暴力等行为,英菲尼迪于18日凌晨紧急宣布终止合作。
这场被称为“日抛型代言”的营销事故,不仅导致品牌前期投入的发布会、广告投放等资源付诸东流,更引发读书郎、周大生珠宝等十余个品牌接连解约的连锁反应。
彼时舆论既惊叹于品牌方“史上最快切割”的危机公关速度,也质疑其签约前对代言人的风险评估存在重大疏漏。
值得关注的是,英菲尼迪近年在中国市场表现持续低迷,2023年销量不足6000辆。
此次诉讼的核心争议点在于,英菲尼迪认为王力宏因个人行为导致品牌形象受损、营销活动被迫中断,应承担财产损害赔偿责任。
律师指出,此类案件难点在于品牌损失的量化——如何证明销量下滑、商誉贬损与艺人负面事件的直接因果关系,仍需依赖财务数据、市场调研等专业证据链。
对王力宏而言,这场诉讼是复出之路的新挑战。自2024年9月通过大湾区晚会重返舞台,至2025年初启动全国巡演并发布新单曲,其重塑公众形象的步伐明显加速。
然而,法律纠纷可能会削弱其商业价值,尤其在演艺行业对艺人合规审查日趋严格的环境下。此前王力宏已通过名誉权诉讼成功维权部分不实指控。
案件也反映出文娱产业与商业品牌深度绑定的双重风险:
对品牌而言,流量艺人的高曝光度与“塌房”风险始终并存,合同中需强化道德约束条款及违约责任细则;
对艺人来说,个人形象管理与法律风险防范已成为职业生涯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