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茶+奶,瑞幸卖9.9元,霸王茶姬凭什么卖16元?”最近,这一话题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当瑞幸凭借低价轻乳茶疯狂“吸粉”时,霸王茶姬却坚持不降价。是成本过高,还是品牌傲慢?这背后,是一场关于产品定位、商业策略与消费心智的深度博弈。



一杯奶茶的成本账

供应链与原料的“明战”

消费者林然在瑞幸与霸王茶姬之间的“叛逃”,直观体现了价格敏感型用户的抉择。从表面看,两者配方相似,但成本差异显著:

  • 原料工艺:霸王茶姬强调“原叶现泡”,茶叶成本更高;瑞幸虽升级为茶包现萃,但规模化采购摊薄了成本。



  • 供应链规模:瑞幸全国门店超2万家,霸王茶姬仅6440家。前者凭借采购量级,对上游供应商议价能力“降维打击”。有咖啡品牌创始人坦言,即使复制瑞幸配方,单杯成本也难压至9.9元。

但若仅用成本解释价差,显然不够——价格战的本质,是商业策略的分野。

瑞幸VS霸王茶姬

一杯奶茶,两种“生存哲学”

瑞幸的“子弹逻辑”:轻乳茶是流量入口

瑞幸将轻乳茶定位为“引流工具”,目标是为咖啡业务输血。2024年其直营店销售额下滑,急需拓展非咖啡时段消费场景。9.9元轻乳茶不仅能拉新,还能培养用户高频消费习惯,甚至为未来茶饮市场布局铺路。

霸王茶姬的“饭碗逻辑”:轻乳茶是生命线

霸王茶姬的商业模式截然不同。其明星单品“伯牙绝弦”占总销售额70%,是品牌营收的核心支柱。若降价,将直接冲击加盟商利润模型和整体毛利结构。



更关键的是,霸王茶姬的“高价”本身是品牌调性的标签——对标星巴克的高端定位,靠“第三空间”和东方美学溢价,价格锚点一旦松动,用户心智可能崩塌。

价格之外:

一场关于“品牌宗教”的战争

瑞幸:效率至上,做“随手可得”的国民饮品

瑞幸的基因是“咖啡界的快时尚”,门店选址写字楼、高校,产品以高频推新、极致性价比抢占市场。轻乳茶只是其SKU矩阵中的一环,本质是流量生意。



霸王茶姬:文化叙事,打造“东方星巴克”

霸王茶姬从诞生便绑定“新中式”文化符号,门店选址对标星巴克,60㎡以上空间设计、茶马古道杯等细节强化高端感。其创始人张俊杰直言,目标是“以东方茶会世界友”,甚至计划登陆美股,与星巴克正面交锋。高价,是维持品牌“社交货币”属性的必要手段。

消费者为何买单?

为“价值感”付费的时代

当奶茶从解渴饮料升级为生活方式,消费者愿意为三重价值买单:

  • 品质价值:原叶茶、鲜奶原料的健康标签;
  • 空间价值:星巴克式“第三空间”的社交属性;
  • 文化价值:东方美学的情绪溢价。


反观瑞幸用户,更多是为“性价比”和便利性投票。二者客群虽有重叠,但核心用户的需求本质不同。

争议背后:

新茶饮的“不可能三角”

低价、品质、品牌调性,几乎是新茶饮的“不可能三角”。



  • 蜜雪冰城选择牺牲调性,以极致低价覆盖下沉市场;
  • 喜茶曾尝试降价,却陷入“高端形象受损”的争议;
  • 霸王茶姬则押注中高端市场,用“克制”换长期价值。



这场定价博弈的终局,或许没有对错,只有选择。


奶茶喝的是茶,还是“身份”?

当瑞幸用9.9元轻乳茶卷生卷死时,霸王茶姬的“不降价”更像一场豪赌——赌消费者愿意为文化认同和品牌溢价买单。这背后,是新消费品牌从“流量争夺”到“心智占领”的进化。

下一次,当你手握一杯16元的伯牙绝弦,你喝下的或许不仅是茶香,还有一个品牌关于“东方星巴克”的野心与坚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