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再提高30元,调整后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达到每人每年700元。

以湖南省为例,根据湖南《关于做好2025年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缴费工作的通知》,2025年湖南居民医保的个人缴费标准为400元。因此,2025年湖南居民医保筹资标准为1100元。

自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建立以来,也就是从2003年起,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年10元提高至2025年的人均700元,以20多年来不间断地投入增长,织就了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广的基本医疗保障网。


近年来我国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单位:元),数据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医疗保障局

“我年轻身体好,不需要参医保”,“一年不怎么生病,不知道花钱参保有什么用”......很多人不理解 为什么要交医保? 对老百姓就医有哪些利好?

下面为大家一一讲清楚。

No.1 为什么要交医保?

“医保基金池=个人缴的医保钱+国家财政补助的钱”

我们要知道,医保是“保险”,而非“存钱”。医保是将大家缴的钱和国家财政补助的钱放到一起,做大医保“基金池”来帮助真正患有重大疾病的参保群众,使其能抵抗疾病带来的经济风险。

按照“先保险后救助”的原则,只有参加基本医保,医疗费用才能按照基本医保、大病(大额)保险和医疗救助政策进行报销,看病费用负担才能大幅减轻。


No.2 交医保对就医有哪些利好?

参保居民可按参保年度和政策规定享受医保待遇,包括普通门诊、“两病”(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门诊特定病种、普通疾病住院、生育分娩医疗费用、“双通道”药品、大病保险等医疗保障待遇。简要概括起来就是“四个保”:

保住院:提高住院费用的报销比例,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从2003年新农合建立之初的30%到40%左右,提高到现在的70%左右。居民还可以在全国近10万家定点医疗机构享受跨省住院费用直接结算。

保门诊:普通门诊、门诊特定病种以及“两病”门诊用药均可保障。参保人员在定点医院门诊就医,发生政策范围内的医疗费用,基本医疗保险按规定予以报销。

保大病:居民医保参保人无需另行缴费,参保人患病住院后发生的高额医疗费支出,通过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后,个人自付费用还可以通过大病保险 进一步保障。

保生居民医保对分娩等生育医疗费用也有保障,参保人生育分娩后可按照相关流程进行报销。

No.3 医保财政补助用在哪里?

医保财政补贴与个人缴纳的医保费用共同组成了就医的医保“基金池”。从宏观上说,财政补助主要用于增强医保基金的支付能力,确保基本医保制度能够可持续地运行,满足参保人员的合理医疗需求。而且这些资金覆盖门诊费用、住院费用以及大病医疗费用等,能减轻参保人员的经济负担。

有业内人士认为,每年医保补助多与少,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财政收入有着分不开的关系。近年来,由于经济快速增长,我国医疗水平不断上升,医保补助也在不断上涨。财政补助能更好地确保所有参保人员,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和弱势群体,能够获得基本的医疗保障服务。通过财政补助,政府可以调整医保政策的覆盖范围和报销比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人群的需求。


No.4 每年增长的居民医保费用在哪里?

随着医保改革不断推进,居民医保待遇保障水平不断提高,2011年至2024年,城乡居民医保个人缴费标准从每人每年50元提高到不低于400元,而每年增长的医保费全部都用于提高参保居民医保待遇。

一是用于扩大参保居民的医保目录报销范围。2003年“新农合”建立初期,能报销的药品只有300余种,治疗癌症、罕见病等的用药几乎不能报销,罹患大病的患者治疗手段非常有限。而目前,我国医保药品目录药品总数增至3159种,肿瘤、慢性病、罕见病、儿童用药等领域的保障水平得到提升。

二是用于提高报销比例。正如上文所述,2003年,“新农合”制度建立之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普遍在30%-40%左右,群众自付比例较高,就医负担重。而目前,我国居民医保的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已经维持在70%左右,大大减轻了居民看病负担。

三是用于支持先进诊疗技术。彩超、CT、核磁共振等高新设备迅速普及,无痛手术、微创手术等过去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诊疗技术日益普及并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广大参保患者享受了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四是用于提升异地就医便捷度。跨省异地长期居住或跨省临时外出就医的参保人员,办理异地就医备案后,可以享受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目前,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已开通异地就医备案办理功能,参保群众可以在全国近10万家定点医疗机构享受跨省住院费用直接结算服务。

“总之,基本医保的作用就是防范和化解参保人的医疗费用风险。政府财政补助金额逐步提高,居民医保基金池不断扩容,对参加居民医保的人员来说只有利好。”医保局相关负责人指出。

编辑 | 赵宁宁

主编 | 杨公元

监审 | 宋锦峰

来源 | 农视网综合国家医保局、中国医疗保险、人民网等

部分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下方公号名片,阅读更多科普信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