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没谈拢?戴安斯刚回国,特朗普就对华发起报复行动,一口气制裁54家中企。事关中美经贸合作,中方早已亮明立场,执意挑衅只会招来强力反制。那么,戴安斯在访华期间都说了什么?美方此时制裁中企,究竟意欲何为?
“对等关税”政策生效大约两周前,“特朗普2.0时代”首位赴华访问的美国政要——共和党参议员戴安斯抵达北京,先后与多位中方官员举行了会谈,还出席了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行程安排非常紧凑。
只不过,致力于同中方谈合作、谈关税的戴安斯并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中美双方似乎也没能谈拢。有报道称,访华期间,戴安斯不仅大肆炒作所谓“中美贸易不平衡”等问题,还拿芬太尼管控说事,妄称除非中方解决芬太尼问题,否则中美贸易谈判将难以推进。
对于戴安斯这种颠倒黑白,动辄威胁对华挥舞“关税大棒”的行为,中方显然不会接受。有专家指出,美国长期处于贸易逆差状态的原因不在中国,而在美国自己。如果不是美国自身产业结构调整,大量制造业外迁,又长期限制芯片、半导体等优势产品对华输出,“贸易失衡”现象是不会愈演愈烈的。
至于芬太尼管控问题,美方至今仍然没有完善药品监管体系,没有对芬太尼类产品进行严格管制。在此背景下,美方反过来指责中国,无疑是典型的霸道霸凌行径。更何况,中方早就将芬太尼类物质整类列入管制范围,还在禁毒问题上加强了与美方的合作,而美国政府却一直没能拿出具体的“整改要求”。
在对华施压无果之后,戴安斯前脚刚回国,特朗普政府就对中国发起了新一轮报复行动——当地时间3月25日,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在联邦公报上刊发了两份文件,将54家中国科技企业和机构列入所谓“实体清单”。公告中称,从3月28日起,这些企业只有在获得美国商务部单独许可的情况下,才能购买美国受管制的技术或货物。
从管控名单的内容上看,这次被美方“针对”的中国企业,大多与国产AI大模型开发、服务器以及超级计算机产业有关。将相关企业列入管控清单,预示着美国政府打击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脚步并没有停下。结合“特朗普1.0时代”,美方将数百家中国企业、机构列入“实体清单”,全方位遏制中国高新技术产业获取所需技术、设备等资源的举动,有理由相信,美国政府还在对中国进行“极限施压”,目的是逼迫中方在经贸合作、国际事务等方面对美方作出让步。
有分析认为,无论是将经贸科技问题政治化、武器化、工具化,还是挥舞“关税大棒”,逼迫中方接受美方开出的不平等条约,特朗普政府的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遏制中国发展,进而确保美国的经济、科技霸权地位。只不过,这种将关税当作外交武器的行为注定失败,因为没有哪个国家的发展繁荣能依靠加征关税实现。
正如中方高层会见戴安斯时指出,打贸易战没有赢家,中美两国应当通过做大合作蛋糕,用更多利益增量去解决贸易不平衡的问题。换言之, 只有通过开放的对话和合作, 才能克服挑战、 实现共赢。
而除了与美方摆事实、讲道理,中方也于24日出台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外国制裁法》,用实际行动正告美方对华出手的后果。《反外国制裁法》中明确规定,外国国家违反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以各种借口对我国进行遏制、打压的行为,有关部门将根据相关规定,有权决定将有关组织、个人列入反制清单、进而采取相应的反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