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蓝田坝
听耄耋老人讲过去的事情
杨光英
一
泸州蓝田坝位于川南重镇泸州长江南岸,距市中心不到20分钟车程,过泸州长江大桥几分钟就到。老城镇与大山坪的高楼隔江相望。因蓝田四周的烟墩山、花果、闷头山、梯子岩等山岩上生长着一种名萼蓝的植物,可作染布的原料,染布的水顺溪而下,把江边河滩给映蓝了,故名为“蓝田镇”。
蓝田坝全景
老街道里承载着城南人民的记忆。
一个春日午后,我们漫步蓝田古镇,古朴陈旧的砖瓦房,老旧而缠绕的电线,被木板封住的门窗,这里曾是谁的家,又尘封了谁的记忆?灰扑扑的老房子,仿佛失去了本来的颜色,却将蓝色的警告语衬得越发的醒目。
牛市坎,原来是买卖耕牛的市场,一个坡坡坎坎的地方。长长的石阶,路边长着野草,放眼望去是一片红砖绿瓦的老房子和长着青苔的青石板路。走在这样的巷子里,能感受到老泸州被岁月温柔的韵味。
蓝田坝牛市坎
蓝田是老镇,有低矮老旧的瓦房,泥木墙壁,也有早时修建的楼房。那些楼房和现在的高楼相比,显得过时,也没什么绿化带,却有很多人在这里一住就是大半辈子。不管是老瓦房,还是小楼房,在蓝田,都藏着深深的小巷子。老房子店铺里的背篼、筲箕、甑子、沙罐、黄粑、咸菜、醪糟、饺子,老茶馆里悠闲喝茶聊天的男人,街边的理发师,坐在木头门槛钩儿童鞋帽的大婶,青石瓦片上生长的不知名小草,街边晒太阳的猫咪、狗狗,它们静谧地匍匐在这儿,被蓝天白云和古树庇佑着。
蓝田坝老院子
蓝田的老房子,修修补补好些年,有些被印上了危房的警告,也有安然自在居住着的人们。岁月温柔地轻抚着老街的每一个角落,也无情地带给了老街沧桑。
在陈旧的一楼一底门前,一个老人坐在藤椅上,悠闲地闭目哼着歌晒太阳。我们和她打招呼,她忙回屋端来凳子,又倒开水。她皮肤白净,微胖,精神好。老人叫刘永珍,1929年生,是土生土长的蓝田人,她出生在蓝田街上,结婚在蓝田,和老伴都是铁业社的。她是名副其实的“铁娘子”。
我们与刘老聊起蓝田的过去,她的记忆大门打开,给我们聊了很多。
蓝田坝老街
二
刘永珍的父亲是蓝田街上的裁缝,人来人往,知道的事情很多,就给家里人摆。比如蓝田的兵站——
1939年末,川滇公路通车后,为确保国际军援物资的管理分配和运送,上级专门派几个官员来管兵站。泸县国民兵团副团长李克猷兼任副站长,统管福集、小市、纳溪、渠坝、上马五个分站,主要任务是给前线提供人员、枪支弹药、马匹和粮草,负责新兵训练、装备更换、药品发放、伤病员的医治。蓝田兵站成为后方水陆联运的最大供给站,也成为调运、输送兵员的枢纽站。蓝田兵站运送出国的远征军有10多万人,在中国抗战史上书写了厚重的一页。
为保障行进在川滇公路上的西南运输处汽车驾驶员们的休息,兵站出面征用了离汽车停车场(今川南气矿)比较近的何家祠堂及周围农家。
1944年和1945年,兵站每天运转兵源四五千人,给每人配发胡豆、豌豆、黄豆、包谷等“马干”1斤,柴草5斤。为保证每天供应,泸县的玄滩、石桥、毗卢、雨坛、天洋、福集、石洞、安宁等乡镇,运送“马干”柴草的马队四五百匹,人担马驮上万斤粮草,从没间断过。
抗战期间的蓝田坝闹热得很。为安置待命出征的将士,蓝田的南华宫、禹王宫、天后宫、张爷庙、玉皇观、大佛寺、真节洞和老君庙全部作为临时兵营。一万多两万人住进了庙宇,还要搭简单的行军床。有个姓尹的木帮捐献几万根杉竿,几千尺杉板,还发明了上中下床。上级指令征调泸县70多个乡镇,上千名木匠、石匠、泥水匠到蓝田镇搭建临时住所。下令兵站工作人员不准休息,督促木匠们连夜搭建。眼看时间来不及,又从蓝田当地征调几十名木匠连夜赶工,按时搭建好了官兵临时房屋。“我父亲王木匠也参与了”,同行的家住蓝田的王姐说。
抗战的最后三年,无论从陆路运来的物资、兵员,还是空运来的军援、药品、器材,按国民政府命令,一律在泸州蓝田兵站中转集散、分运到各战区前方。在蓝田码头和汽车轮渡码头,上万人从早干到晚,上船、堆货、卸货、运货,码头热闹非凡。
三
刘永珍老人的脑海里还有蓝田一些难忘的故事。
三个地下党——
住在蓝田坝的吴崇全,是地下党员,为了革命工作不被发现,在自己家院子里办小学,学校的老师也是地下党,是为掩护交通站的人接头。因为学校有孩子的读书声,下课的打闹声,也有家长来往,他们就可以混进学校交通站,掩护自己的身份。
街上田娃儿,也是地下党,身材高大,穿得干净,和吴崇全他们一起。国民党在捉拿他的时候,怕他逃跑,在他家对面有几挺机枪对着他家。在茶馆那里捉到他,即刻把他的眼睛蒙上,用绳子反绑着双手,他一点都不害怕。到三道桥那个地方,让他转晕后,才取开蒙布,他不知自己被带到哪个地方了。不久就解放了,他有文化,后来在隆昌一个中学里面当校长。
王昌祥,也是地下党,新中国成立后,他当了泸州市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戴着大红花,令人羡慕。后来在泸州市粮站当局长。
泸州灯会
日本投降那一年,泸州的灯会办得特别好。布帮、盐帮、油帮、糖帮等帮主一起办的,是一批八九岁到十五六岁的孩子扮演的。他们穿着专门在成都做的戏服,骑溜溜马(驴子)到蓝田游行,街上特别热闹。当时扮演哪吒的一个男孩还戴着金项链,旁边有人专门挑着点心跟着队伍给孩子们送吃的。游行时,边走边演,街道两旁都站满了人,特别好看,大家都很兴奋,因为日本投降了。
泸州龙舟
蓝田龙舟比泸州的划得好,每年端午节都要举行划龙舟比赛,抢标。蓝田坝的金龙和菜龙很有名。有人说,划船划得“钻山”,是怎么一回事呢?为了夺标,两个队的船在江中间撇(挡)着不能过,于是就有人把船划到小市馆驿嘴沱江那里,又从枇杷沟划到百子图那里,几个人把船扛起来,到忠山(“钻山”),再到蓝田长江边“灰妹儿”石那里,继续追泸州龙船。有一个叫刘五的,长得高大,说他是灯杆,他主要是跳龙头。
四
聊了快两个小时,刘老突然想起:“宪桥社区袁书记给我打电话,说有人要采访我,就是你们吧!”我笑着说:“把蓝田坝的故事记录下来以传后世,有意义。”已经96岁的她,很高兴,和我们聊了那么久,没喝一口水,我佩服她,敬重她,也羡慕她,就继续聊起了她本人。
刘永珍老人,从出生到现在,都没离开过蓝田坝。小学文化,19岁结婚,一共生了8个孩子。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入党要求高,要特别优秀,才能够加入。她主要是工作干得好,成分也好。老伴也是铁匠,她身材比较壮实。下班后常义务加班,领导和同事们都喜欢。她当了20多年的铁匠,前后当了居民小组长、妇女主任、治安主任。1957年,她被选为泸州市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她特别自豪,后又被选了两次。
96岁的刘永珍老人
刘永珍当干部时,常常给五保户洗衣服、被子,外出吃席经常给孤寡老人带东西。常做义务劳动,比如修沱江、修广场、修马路,晚上都在干,有时还要去支农,都是自己带吃的。那时当干部是没有工资的,后来乡村连到镇上,每个月才有三四块钱。从1956年开始一直当干部,到70岁退休。现在每个月有三千多元钱的养老金,她很知足,社区干部和老邻居都关心她,她感恩共产党。作为有60多年党龄的她,多年来,她一直坚持参加党组织活动。
快96岁了,耳聪目明,问刘老有什么长寿秘方,她说,一路走来,人生也不容易,吃过很多苦,如挑水卖,捶鹅石板儿(鹅卵石)卖给有钱人家,当时修公路每家都有任务。有一年因煤气中毒,一下离世了3个亲人(30多岁的女儿,1个孙儿,1个外孙女),伤心了很久,但发生了,只有坦然面对。
她性格直爽开朗,心里有什么就说,说出来了,心里面就敞亮了,就舒服了。她看不得不公平的事情,胆子也大,有一次在会上,还提镇上书记的意见。
在饮食上,不忌口;睡眠比较好,作息有规律。90岁前还要打打小麻将,近几年就看看电视,做做操,自己洗衣做饭,儿子晚上卖面,她还常常帮着洗碗。
刘老感叹,蓝田街道的变化很大,石板路修了几次,民风也好,老百姓吃穿不愁,很幸福!就是时间过得太快……
我们离开刘老,她依依不舍地说:“赶场又来耍!”
是呀,蓝田坝并不属于乡下,但这里依然保留着农历一四七“赶场”的习俗,是非常难得的事情。这里有许多故事,你也来看一看、听一听吧!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杨光英(四川泸县人,中学高级教师,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龙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坚持业余创作30余年,公开发表作品60多万字。合著文集《逝水留香》《走读泸县龙桥》。出版个人散文集《心境向暖》《像溪水那样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