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版图上,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是一个极具分量的坐标。这里不仅是全国闻名的“蔬菜之乡”,更是中国设施农业的发源地、农业科技创新的试验田和食业新质生产力的实践高地。从传统种植到智慧农业,从单一生产到全产业 链布局,潍坊寿光用30余年的探索与实践,走出了一条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绿色发展为底色、以质量效益为核心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成为保障国家“菜篮子”安全、推动乡村振兴的典范。

科技赋能,从“土棚经济”到“智慧引擎”

1989年,17个冬暖式蔬菜大棚在寿光三元朱村试种成功,改写了中国北方冬季无新鲜蔬菜的历史。这些用竹竿和塑料薄膜搭建的“土棚”,不仅让寿光农民实现了“一亩园十亩田”的财富跨越,更开启了中国设施农业的工业化革命。30余年间,寿光蔬菜产业经历了四次标志性升级:从土墙竹竿棚到钢架无立柱棚,从人工控温到物联网智能温控,从经验种植到数字化管理,从分散经营到产业集群化发展。

“30多年来,我们坚持种好‘一棵菜’,逐步做大做强蔬菜文章,推动三产融合发展。202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81.9亿元,居山东省县域第4位。”寿光市委副书记、市长赵天宝表示,寿光探索了“从一粒种子到一盘好菜”的全产业链发展路径,走出了一条以蔬菜产业助推乡村振兴、县域繁荣的特色发展之路。


在寿光市现代农业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的蔬菜大棚内,巡检机器狗代替农业技术人员巡检蔬菜生长情况。

种业创新是产业升级的关键。“小小的一粒种子,曾经卡住了高端蔬菜的脖子。”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所长张圣平表示,如今,该所与寿光合作共建寿光蔬菜研发中心,探索院地科技深度合作,创新实施“寿蔬英才”项目,不仅成功推广国内首款功能型黄瓜——玉指黄瓜(具有抗糖减脂作用的丙醇二酸含量是普通黄瓜的3—5倍),还积极转化“中农”系列越夏黄瓜、“中寿”系列粉果番茄、“中椒”系列辣椒、“中青”系列青花菜等新品种,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从实验室直接走进了田间大棚,帮助农民节本增收。

在寿光,像这样的国家级科研平台共有12个。不仅如此,当地还与40多家高校院所、11名农业领域院士保持常态化合作,建成山东省最大的蔬菜种质资源库,自主研发蔬菜新品种达到257个、种苗年繁育能力达到18亿株,推动国产蔬菜种子市场占有率达到70%以上。“现在的寿光,不仅仅是蔬菜产业的种植基地、集散中心,更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蔬菜种业研发推广高地。”赵天宝表示。

从一粒种到一方田,科技创新正重塑现代农业图景。在寿光,农业早已突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形象,成为高科技密集型的战略性产业。位于洛城街道的现代农业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占地120亩的“植物工厂”颠覆传统种植模式。多层立体栽培架上,生菜、草莓在LED光谱的精准调控下生长,营养液循环系统替代土壤,机器人自动完成播种、移栽、采收。这种“计算农业”模式使单位面积产量达到露地种植的40倍,水资源利用率提高90%。

随着5G、AI、数字孪生等新技术的进一步渗透,广袤田野释放出更大的潜力,寿光正以数字化转型为契机,重塑农业生产力。投资20亿元的蔬菜产业互联网平台,整合种植管理、质量检测、物流配送、金融服务等模块,实现产业链全要素数字化。在丹河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起大棚的“虚拟双胞胎”通过模拟不同环境参数预测产量,区块链技术则让每个蔬菜包装上的二维码成为“数字身份证”,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种植档案、检测报告、物流轨迹。在田柳镇,全国首个“5G+智慧农业”示范区实现“云种菜”模式,消费者通过手机App即可认领菜园,实时查看作物生长,体验“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透明供应链。在孙家集街道,全国首个“蔬菜元宇宙”体验中心,通过VR技术让参观者沉浸式感受从种子萌芽到果实成熟的数字化生长过程。

今天的寿光,15.7万座现代化蔬菜大棚鳞次栉比,60万亩设施蔬菜基地中智能温室占比超过30%,棚内传感器实时监测温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水肥一体化系统精准滴灌,无人机巡检病虫害,区块链技术溯源每一棵蔬菜的“前世今生”。赵天宝表示:“在寿光,蔬菜产业正从单一的个体种植朝着规模化、集成化、科技化方向稳步迈进。”

示范带动,“寿光经验”扬帆远航

寿光的价值,不仅在于自身发展,更在于其可复制、可推广的带动效应。“我们不断总结经验,集成输出,从江西井冈山、贵州遵义等革命老区,到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再到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发达地区,都有寿光建设的蔬菜园区,全国新建蔬菜大棚一半以上具有‘寿光元素’。”赵天宝表示,寿光常年有8000多名农民技术员在各地指导发展蔬菜产业,累计向全国输送技术人员20万人次,发挥了全国蔬菜稳产保供的“压舱石”作用。

标准是引领产业发展的“灵魂”,寿光也正在从“单纯技术输出”转向“标准集成输出”。2018年7月,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落户寿光,截至目前已集成2369条相关标准,形成14大类182个品类的蔬菜标准数据库,编制完成37种蔬菜的54项生产技术规程,累计发布实施国家和行业标准12项、地方和团体标准100余项,并在江西、内蒙古等16个省区市认定标准化基地72处。

“我们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品质蔬菜认证,从果型、多汁感等6个维度,建立起口感类蔬菜的评价标准,让‘好吃’不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是用标准数据进行科学定义、精准规范。”赵天宝表示,现在的寿光,已经在高产、高质、高效的基础上,全面建立丰富、规范、可推广的蔬菜产业质量标准体系,助力全国蔬菜产业标准化、现代化发展。

不但花开全国,“寿光模式”还沿着“一带一路”不断向海外输出。通过集成人工补光、无土栽培、环境智能控制等技术,开发出集装箱式“植物工厂”,实现了封闭小环境内的闭环运行,让一个个集装箱摇身一变成为可移动的袖珍蔬菜温室,销往海外……目前寿光已有30余家企业、合作社开展了农业领域的对外业务,覆盖日本、韩国、俄罗斯、印度、乌兹别克斯坦等30多个国家、地区。

从“一棵菜”到“一盘棋”,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的征程中,寿光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持续输出乡村振兴的“寿光经验”,为拎稳“菜篮子”、促进农民增收贡献着智慧与力量。

详见《中国食品报》(2025年3月26日2版)

排版、美编:林倩

终审:欧阳美华

01

02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