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传统棕编与现代艺术碰撞出璀璨火花,一只只灵动的棕编生肖正跨越时空讲述中国故事。近日,湖南女子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教师王仲平收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博物馆颁发的收藏证书,其匠心之作《十二生肖》棕编系列被永久馆藏。这是继其作品斩获江西省第三届文创设计大赛二等奖后,再次以“非遗+创意”的力量叩响国家级艺术殿堂之门。
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博物馆这座云集全国顶尖工艺美术作品的殿堂里,王仲平的《十二生肖》以独特姿态惊艳亮相。作品巧妙运用双编法、多编法、剪贴法等多种技法,将十二生肖幻化为憨态可掬的现代艺术符号:龙须生动传神,骏马鬓鬃飞扬……这种“老手艺+新表达”的创作理念,正是作品脱颖而出的关键。
王仲平与作品合影。受访者供图
今年41岁的王仲平,师承“长沙棕编第一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文定。“棕编承载着小时候的记忆,经过一代代手艺人的传承,编织的小玩意儿变成了有艺术价值的工艺品。”从10多岁开始接触棕编,王仲平对这门民间技艺有深厚的感情。
“棕编入门简单,做成精细的工艺品却很难。”王仲平介绍,新鲜棕叶编制的产品不易保存,过几天就不成形了,需要先将棕叶按纹路折叠、扎紧后放入开水煮,日晒干透再编织。这样便可经久不变形,色彩鲜明,形态逼真。
王仲平第一次编织仙鹤,前期翻阅书籍、琢磨图样用了大半年时间,连续两天熬夜至凌晨才编织成型。“棕编样式多变,拼的就是脑力和耐力。”
凭借灵巧的双手和丰富的想象,王仲平让普通的棕叶变身玫瑰花、金鱼、仙鹤、孔雀、十二生肖等各类花鸟虫鱼、飞禽走兽,活灵活现。其作品《鹤舞》入围第十六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赛事;主持《“民间文化(非遗)进校园”的理论与实践——以长沙棕叶编为例》课题获中国民协民间文化(非遗)进校园课题组立项。
王仲平认为,棕编传承应走进校园课堂,在孩子们心中播下“非遗种子”。她在湖南女子学院开设《中国民俗文化》《非遗棕编技艺》等课程,指导学生创办棕编社团;带着棕编作品参加长沙市“非遗进校园”活动,每逢节假日到长沙市非遗馆传习。
王仲平的棕编课堂上,“非遗之花”竞相绽放。今年,她有一个新想法,将棕编龙制作成胸针,佩戴在衣服上,起到实用装饰作用。“我打算开发胸针、耳环、戒指、手镯等棕编文创产品,通过大学生实践活动在长沙网红商圈、景点推广棕编非遗文化。”
王仲平带领的教师团队创新建立“课程建设—社团培育—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四维育人模式,已形成教学成果转化、文创产品研发、文化传播推广的良性循环。
近年来,王仲平积极探索新文科建设路径:主讲《中国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棕编技艺》课程构建“理论+实践”教学体系,创建校园棕编社团并指导学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通过公益讲座、美育培训、国际文化交流等活动,推动非遗技艺进校园、进社区、进国际舞台。2024年,王仲平代表湖南参加中国-阿联酋建交40周年文化交流活动,让棕编成为跨文化对话的一张“绿色请柬”。
“非遗传承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时代长河中的活水。”王仲平说,非遗传承正经历着从“抢救保护”到“创新转化”的范式变革。此次国家级博物馆的收藏,不仅承载着一位教育者的文化担当,也彰显湖南女子学院在非遗传承与学科创新方面的显著成效,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地方文化创新发展提供了实践范本,也成为高校教师探索新文科建设出路的典范。
(湖南工人报 余蓉 谢鹏 肖霄)
来源:中工网